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8部分

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oo多年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松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松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松”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從千手巖往上攀緩十多分鐘,即到彌陀巖。彌陀巖可以說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裡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盪滌殆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畫中游的美妙感受!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著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歎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說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裡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oo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臺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穫季節,樹上綠裡透紅,果實累累,形若斗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裡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進山門,聞得彌陀瀑布,空谷傳聲,只見飛瀑如練,從峭壁上凌空而下,捲起千堆雪,濺落萬斛珠。兩側崖壁,有洗心,清如許,泉窟觀瀑等歷代文化騷客的題刻,甚為半觀,身臨其境,塵俗凡慮,一洗無存。g

'奉獻'

………【三世佛】………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儲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託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現的現存時代最早、儲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o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巖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型高3。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