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擊墜標誌(這時候美國飛行員的眼神還真不錯,那些擊墜標誌可要比飛機機身與機翼上的徽章小多了)時,立即嚇了一條,這可是兩名貨真價實的王牌飛行員!
此時要逃跑已經太晚了,五分鐘之內,接到召喚的另外十架“隼”陸續趕了過來,這些戰鬥機飛行員同樣優秀,其中有兩個王牌,還有四個即將成為王牌的飛行員。
其他的美軍戰鬥機飛行員也知道了西面正在發生的戰鬥,f4f在加速趕過來攔截唐帝國的戰機。同樣的,在安士樂他們後面,另外兩個小隊的在接到召喚之後,立即開始加速,轟炸機群裡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轟炸機則已經分散成了兩股,朝著第17特混艦隊的方向快速殺去。第一特混艦隊射來的利箭已經到達了!
第十七章 絕不手軟
在這場雙方戰鬥機的對決中,可以用“飛蛾撲火”來形容f4f的行動。在飛行員素質,戰機效能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就算f4f有短暫的數量有時,可隨著另外兩個小隊的“隼”加入戰鬥,在距離第17特混艦隊20海里的這片空中戰場上的局勢就開始一面倒了。到最後,“野貓”全都忘記了自己的職責,“隼”瘋狂的追殺著那些逃竄的“野貓”。美軍飛行員都只顧得逃命,而忘記了他們最重要的職責,沒有一名美軍飛行員想到要去攔截唐帝國的轟炸機!
此時美國艦隊裡的雷達已經開啟,美國戰艦使用的是第一代雷達,其效能與唐帝國海軍裝備的第一代雷達差不多。20海里的探測距離是肯定有的,可最大的問題是,這些雷達的鼓掌率非常高(這是雷達出現時最受指責的地方,甚至因此有很多艦隊指揮官更信任瞭望員的眼睛),而且美國艦隊裡就只有三艘重巡洋艦上配備了雷達,其中只一艘在艦隊左側,另外兩艘分別在艦隊的前方與後方。
在這個距離上有沒有雷達都無所差別。當時(直到二戰結束都沒質的變化)的指揮系統根本就無法將雷達的效能完全發揮出來。實際上,除了遠距離發現目標之外,雷達的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導防空作戰。因為受到整個指揮體系落後的影響,雷達的這個作用基本上沒有發揮出來。直到戰爭後期唐帝國海軍才開始這方面的嘗試,而真正讓雷達與指揮系統真正的結合起來,還是大戰之後十多年的事了。
轟炸機群大概落後前出護航戰鬥機群十分鐘左右的航程。也就在安士樂率領護航戰鬥機追殺“野貓”的時候,秋耿波中校率領的“翠鳥”機群首先看到了前方正在以最快速度朝北航行的第17特混艦隊。艦隊裡的兩艘航母確實非常容易辨認。“列剋星敦”號高大威猛,是類似於“赤城”號,由主力艦改建而來的大型艦隊航母,其排水量近五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航母,而且這個紀錄將被一直保持到戰爭後期。相反,“黃蜂”號就要小得多了,僅長度就比“列剋星敦”號短了35米。
“黃蜂”號實際上並不是美國新一級艦隊航母(唐帝國與德意志帝國的情報部門在這裡都嚴重失誤),而是為了用光《松江條約》限制下的所有航母噸位,以取代老舊不堪的“蘭利”號而建造的一艘單獨成為一級的航母。設計上,“黃蜂”號類似於等比例縮小的“約克城”級航母,但效能上並不令人滿意,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其水下防護能力比“約克城”級航母還要薄弱(“約克城”級航母開始服役之後,其水下防禦能力薄弱的缺點就已經受到很多的指責與置疑了)。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僅17500餘噸,長234。4米,最大速度剛超過29節。而在這麼小的艦體內帶了86架戰機(實際上,這要比“皇帝”級好多了),安放2000名艦隊官兵(包括航空部隊),結果,航母艦面上佈置的防空火炮少得可憐。
美國海軍最初並沒有將“黃蜂”號當作艦隊航母使用,而是一直將其留在大西洋,一來承擔訓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