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無法行走。為了競選,他必須在所有人面前站立,因為沒有人會把選票投給一個只能坐在輪椅上的病人。”
王文川由衷地感慨道:“偉哉羅氏,我不如也……”
這句話,顯然是王文川在看完羅氏新法的所有內容之後,將自己變法的過程與之比較,而得出的結論。
從過程上來說,王文川在變法過程中未能獲得貧苦農民的支援,最後更是在底層民眾裡留下了很多的罵名。
王文川在制定青苗法的時候,動機固然是好的,但卻因為執行的問題,而導致底層的民戶受到胥吏盤剝,處境十分悽慘。
雖說這並非王文川的本意,而是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但王文川自己也清楚,作為一個變法者,自然是要在一開始就預估到這些問題。
他未能預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說冤枉確實冤枉,但歸根結底,還是不冤枉的。
而反觀羅氏新法,在剛剛推出之時,就透過爐邊談話讓全國民眾竭誠歡迎,之後隨著新法的推行,支援率更是一路走高,大部分法案都不折不扣地推行了下去,產生了完全符合原意的效果。
在王文川看來,在這一層面上,羅氏自然遠勝於自己。
而在過程上,羅氏變法也值得稱道。
王文川變法時,是以相權推動變法,雖然有皇帝的支援,但卻並不能讓皇帝完全信任,也始終沒能爭取舊黨中的人,只能被迫以新黨的這些人去推行變法,久而久之,鑽營小人混入新黨,整個變法自然也就變質了。
而羅氏變法,雖然近似於君權,但當時異國中也有大量掣肘的勢力。從富商巨賈、資本家到其他黨派,其中也不乏羅氏的反對者。
但羅氏卻能以雷霆手腕發動民眾,將這些聲音全都彈壓下去,完成了實際上的大權獨攬,在過程上,自然也是更勝一籌。
從結果上來看,王文川的變法最終失敗,而羅氏變法卻成了古今中外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變法案例。
王文川自然會認為,自己不如對方。
孟原寬慰道:“荊公不必太過苛責,時移世易,你們所處的時代不同,類似理念的變法,產生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天壤之別。
“羅氏新政自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新法成功也不是他一人之功,是順勢而為。
“但其思想的根源,仍舊是以國家手段干預經濟民生,調控國家的各個階層,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而荊公你能在千年前就想到這一點,並提出了類似的方略,這份遠見卓識,也足以讓人驚歎。
“只是荊公當時確實沒有這等條件,在地主官僚主導的經濟體制中,在當時落後的科技水平下,這種嘗試終究是太過超前了。
“羅氏新法時,有強大的國家機器可以幫他搞清楚全國的經濟指標,不論是調控還是借貸,各項數值都一覽無遺;而荊公畢竟是千年前,就連確定農戶償還能力、限制官員不得提升青苗貸都做不到。
“從這一點上來說,荊公雖然在手段上略遜一籌,但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與捨我其誰的勇氣,卻毫不遜色於羅氏。”
王文川臉上露出釋然的表情。
顯然,孟原的這番話,讓他心中很是受用。
雖然在他活著的時候,幾乎無人可以理解他,但此時,一名千年以後的後人,給了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而羅氏的案例也證明了,其實王文川的理念並沒有錯,只是過於超前了,超出了當時的社會實際。
所以他在做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超越了時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情可憫,勇氣可嘉。
王文川原本或許會對變法中的一些細節耿耿於懷,覺得是否自己再換一種處理方法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