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7部分

合,但是可以斷定的是知性的發展也有其負面作用。脫離實際應用而孤立追求科研成果。實則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科技成果產業化就是突出強調知性發展要注重實踐價值。同時,也要求科學家需要有人文精神。

至於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反害了自己,更是突出強調了知性與德性結合的重要性。單純的理性又顯得行為過於機械、呆板,降低了對複雜情形的適應能力。若僅有善而缺少另兩性扶持,則成“老好人”,對社會無成就、無大價值。所以,三性俱全為理想,只求其一為不可,在現實中應求得“樂於十全十美,而又安於不十全十美”。由三性的非均衡發展原理。可以說明個性發展的侷限性。僅靠個性的發展還不足以保證個性行為的合理化,必須有社會力量的約制,這種社會力量表現為法制和道德。行為能否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是決定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缺德違法者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心靈不安的境地,沒有生存質量可言。法律作為理性的外在表現形式,也規定了個性健全發展的合理途徑。

三性非均衡發展,為反觀人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正是由於三性的非均衡存在,造成了人生難以逾越的短板效應,鑄就種種遺憾。

抽象而論,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應不斷革除精神積弊、促進優良因素的生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完人。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這一點。三性非均衡發展理論已說明了這一點。三性的非均衡發展反映到人的內心世界,自我會深刻地感受到內在的不一致性。產生精神上的內在矛盾。一個人在幼年、童年、少年時代受出身、環境、親身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是在不自覺狀態中形成了帶有“劣根性”的氣質性因素。在成年後無論走上何種崗位、達到何種地位,都很難消除。人在其生存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特定環境的要求,內在氣質性的東西發生了適應性的變異,“士別三日,自當刮目相看”。在現實生活中,互相矛盾的氣質性因素常常存在於同一人身上,如所謂共處一體的“虎氣與猴氣”、“骨氣與脆弱”、“正大與陰暗”、“正邪兩賦說”等等。

只有極少數人在現實複雜的社會生存發展環境中,能夠保持純真的狀態,象一般的人格昇華為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個人無論遇到何種情形,不做損害他人、傷害他人之事,都會對他人保持施愛、施助的行為傾向,這將對他人產生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而大多數人能夠做到基本的東西不變,附屬性的因素髮生變異,也是可以達到內在的自我認同和外在的社會認同。比如,人格這個基本因素就不應發生改變,人格改變了,就會牽動人的整體性改變,即言行自我認同的標準和社會認同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如果由於為了獲得外在的某種利益,或者迫於某種壓力,喪失人格,出賣人格,將會造成人格徹底的改變。儘管其行為表現可以保持常態,但在其精神世界之中,將會陷入不可自解的矛盾之中。性格氣質因素、技能因素都可以發生適應性改變。人格這個基質性因素的穩定性和一以貫之,就是在現實之中實現內在精神和諧的最為基本的機制,它可以確保一個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穩定性,從而實現內心的安寧。至於屬於性格氣質類因素存在缺陷產生的問題,只要沒有給他人、給社會造成危害、傷害,大可不必採取嚴厲自責的方式,不要因此讓人生伴有不必要的精神自殘症狀。(未完待續)

第二八七章 人與道(上)

以天下之人自成天下之事、以天下之事自構天下之論、以天下之論自圓天下之理、以天下之理自調天下之行、以天下之行自安天下之心。

吳為以他的感覺精準性,敏感地意識到,大道無形亦有形,無體又有體,渾厚堅硬如高山,隨順自然又如水,萬事萬物皆由道貫通,人以各自的理解和方式悟道為道成道顯道,道性的有無、強弱、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