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將麥城作為一個絞肉機,吸引魏軍來攻,然後慢慢將來犯的二十多萬魏軍磨掉,誰知道這個司馬懿那麼精明,竟然不追擊了。不是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嗎?怎麼這個老狐狸司馬懿也那麼謹慎?
魏軍不來,劉厚也沒有辦法,現在他也不敢過去,只好暫時在麥城安頓下來,讓大軍休整一段時間了。
這次出征,hong軍的損失不算大,除了能治癒歸隊的傷兵,犧牲和傷殘要退伍計程車兵大概在千人左右。按照死傷人數來算,蜀魏兩國這次交鋒,無疑是蜀國獲勝的。
魏國足足損失了五萬人馬!郭淮帶領著五萬人在荊山地區布了個小口袋想伏擊蜀軍,後來被hong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有幾千人遁入山林,做了一個月的野人後才陸陸續續找到魏軍的大部隊重新歸隊。
加上蜀軍兩次在襄陽城用火箭炮轟擊城牆和城池內,造成一萬多人的死傷,兩相加起來,魏軍損失的人馬比五萬人只多不少。蜀魏兩國的戰損比差不多是一比五十,雙方戰損比相差非常懸殊。
戰損比那麼懸殊,主要得益於火箭炮那融化一切、撕碎一切的可怕威力。在魏國有熱武器的情況下,在魏國部隊數量多幾倍的情況下還能取得這樣的戰損比,除了蜀軍有更好更先進的武器外,還有一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他們溜的快。
說它是偶然,是因為當時大家都不明白司馬懿到底有什麼陰謀,甚至他是不是有陰謀也不知道,郭攸之也只是憑直覺感覺到不對勁才提議撤退的。
甚至劉厚的謀士中都還有人不贊成撤退的,幸好,劉厚有後世的知識,對司馬懿存在足夠的敬畏之心,所以他才採信了郭攸之的意見而不是鄧芝的意見。這個過程中多少有點運氣的成分。
說它是必然那就是郭攸之、步騭、劉厚三人打的仗多了,對於一些不妙的風向有一種敏銳的直覺,對於形勢的判斷還算及時、準確。這種直覺有點類似於動物對危險的本能感覺,用個時髦點的詞來說就是第六感。
正是他們這種敏銳的第六感,使得他們在危險來臨前,選擇快速地逃之夭夭。如果他們不是一感覺有點不對就逃,而是猶猶豫豫,還想等等看再說,那麼很可能他們不是被魏軍圍困,最終彈盡糧絕而死就是被司馬懿的人海戰術堆死。
總之一句話,這次他們勝在夠滑溜。但是,戰爭的勝敗並不是看誰死的人多,誰死的人少的。從戰略目標來說,這次蜀軍的北伐無疑是失敗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敗塗地。
在劉厚帶領著蜀軍雄赳赳氣昂昂地去北伐之前幾個月,這場戰事就已經為世人所矚目,可以說,全國人民都在看著他這次的表演,他這次北伐的成敗的意義已經不單單在軍事上。
這是劉厚成為真正的蜀國皇帝后的第一次登臺演出,他這次北伐中的表現還關係到他個人的聲望,在政治上也產生了很多令劉厚意想不到的影響。這次北伐會影響到很多人對蜀國、對劉禪這個小皇帝的判斷,會影響到他們的一些取捨、決定。
可是,在這麼重要的一場表演中,他演砸了。他剛到襄陽就被司馬懿像攆兔子一樣攆著往回跑,不但差點連性命都丟了,還往後撤了一百多里,最後如當年關羽那樣敗走麥城。
世人並不會關注在這一戰中雙方死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哪一方死的人多,哪一方死的人少,他們只會關注哪一方打贏了,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