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的大部分城市已經落入金兵手裡。更糟糕的是,這些失陷地方的軍糧全部落到金兵手裡,足夠他們吃上幾年了,這不但解決了金軍的後勤問題,而且達到了以戰養戰的目的…
在前線戰事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趙檉殫心竭力憂國憂民,為大宋的前途擔憂,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那朝中那幫宰執們又在忙神馬呢?
在金軍大舉入侵之前,燕山知府蔡靖前後寫過總計一百七十多份奏表,密報邊境情況,苦口婆心的告訴大宋君臣女真人可能南侵。但不知道是蔡靖人員不好,還是升的太快遭人嫉妒,朝中的某些人認為其不過是為了坐穩燕京府這個位子才會小題大做,言過其實的編造金軍壓境的謠言,製造緊張空氣,所以根本不予理會。
而結果就是等金軍攻打過,前線戰報雪片似的飛到朝廷處來的時候,他們都還堅持己見,認為不過是宋金在邊境上的小衝突,情況不是很嚴重。這時又趕上皇上舉行郊祭大禮,為了不打擾皇上的雅興,戰報就被都壓了下來,不但趙佶不知道此事,就連兩個宰相李邦彥、白時中都不知道。
直到十二月初五,金國遣使到了東京要求見皇上,其實就是來下最後通牒,告之大宋如果要想停戰就需割地賠款。這下李邦彥和白時中兩個宰相才知道前線真是的情況,但這兩個人也和那些人一樣,依然繼續瞞報前線情況,給了重禮將金使盡快打發走了,免得讓皇上聽到風聲。
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兩河宣撫使童貫從太原跑回了汴京躲避戰亂,這下蓋子終於捂不住了,可這幾個人還在想辦法推脫責任,怎麼將自己的從中摘出來。別說他們幾個一碰頭還真想出辦法來了,只告訴皇上說郭藥師及常勝軍是惡戰後被金軍圍困,無法突圍最後被迫投降的。
別看就改了幾個字,事情的性質就變了,明明是他們失察導致郭藥師主動叛國投敵而沒有采用預防措施,改了幾句話不但把事情的真相掩蓋住了,且把一切責任推給了被俘後拒降被殺的蔡靖,那邊死無對證大家都逃過了懲罰似乎是沒事了,可他們為了一己私利卻不惜將大宋拋到了毀滅的邊緣!
蓋子揭開了,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可一個個的起鬨架秧子行,卻沒有人能力挽狂瀾想出解決的辦法,面對嚴重的形勢毫無辦法。趙佶也是嚇得麻了爪兒啦,問計於群臣,別說還真蹦出來一位能人,大臣李鄴上書願出使金國議和。
這個時候有人挺身而出,趙佶豈能不答應,當即準了。可李鄴又提了個條件要求攜帶黃金三萬兩,作為議和的費用。但這時國庫中居然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金子,最後還是趙佶從內帑拿出兩個各五百兩的金甕兩個,命書藝局熔化後重鑄為金字牌,交給李鄴先去辦事。
然而金軍都打到了燕京府,當然不會將這點散碎銀兩看在眼裡,李鄴白跑磨鞋底空走一遭,沒有任何結果。可花了那麼多金子怎麼也得給皇上個交待,於是李鄴告訴趙佶‘金軍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下水入瀨;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
這話鮮明生動,比喻恰當,大漲敵人氣勢,滅自己的威風,將朝野上下人等氣得夠嗆,可李鄴也給自己贏得了個‘六如給事’的榮譽稱號史冊留名,但是也把趙佶給嚇住了,更加慌張。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趙佶才感到事情嚴重,可一切似乎都晚了點。金人不久就送過來一封聲討他的檄文,滿篇盡是不遜之言。童貫與大臣商議,恐趙佶看見傷心,不敢上奏,李邦彥提議說,如果此時把檄文呈上去,可促使皇帝下決心頒佈求言之詔。
於是眾大臣在宣和殿將檄文呈上,趙佶看完檄文果然涕泗俱下,只說了三字:“休、休、休!”然後就…就暈了過去。
窘急之中趙佶召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商議如何處理。這老實人竟說老實話,果然鑽進了李邦彥等人設計好的套中,宇文虛中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