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為了避免“石晉無備′契丹一舉直陷京師”的歷史悲劇重演,遂大力構築城池,派駐禁軍守衛,形成了“前有堅城,後有重兵”的完備的防禦體系,對東京城防體系的構築可謂處心積慮。
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滅北漢之後′為奪回燕雲十六州之地而大舉攻遼′然而在高梁河之戰中敗北。雍熙三年,宋軍又在岐關、朔州之戰中再度慘敗。從此,宋太宗及其群臣對遼由進攻逐漸轉為防禦,出現了“來則御之,去則勿逐”的消極局面。
既然無望奪回幽雲故地′也就失去了宋朝防禦遼朝最重要的長城防線,華北門戶完全對契丹鐵騎洞開,出現了“燕薊以南,平壤千里′無名山大川之阻,蕃漢共之”的態勢。並且華北平原在軍事上利於遼騎的馳騁,卻使以步兵為主的宋軍處於劣勢。這些不利因素′使京師開封客觀上陷入“形勢渙散,防維為難”的境地。於是,加強京師本身的防禦功能勢在必行。
元昊稱帝,建立西夏。而宋與西夏的關係亦直接影響了宋東京城的防禦。元昊建立西夏後對宋發動了三次大的攻勢而宋皆敗。隨後,元昊率軍直抵渭州,“幅員六七百里,焚蕩廬舍′屠掠居民而去”對宋朝西部邊陲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直接刺激了東京的防禦營建。仁宗下旨將內、外二城同時修復。
神宗及其以後帝王,為了應付對西夏的戰爭′曾將京師駐軍進一步西調,京師人防力量隨之削弱。於是,宋廷加重了東京城防設施的營建,以彌補人防力量之不足…
為了構築一個安全的首都,宋朝的各代皇上不予餘力,荒廢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營建東京城池並完善城防設施,以充作人造屏障。修建了東京城的外城、內城、皇城三重相環的城池,並繞以內外城濠,將東京堅固、嚴密地保護起來,形成一個超級堡壘。
東京外城′始築於五代後周時期,當時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關土為之,堅密如鐵即便是被石擊中也只是有個凹坑而已。歷代對外城屢次增修,城濠亦經多次疏浚,至此時由一道寬十餘丈的護城壕環繞兩岸也都種上了楊柳,禁止採伐,以阻擋攻城的敵軍。
東京裡城,系保衛京師的第二道屏障,其在軍事上是作為外城與皇城之間的緩衝地帶,以進一步保障皇宮的安全。趙佶在宣和六年十二月下詔興整修修裡城城牆、城濠及諸城門,加強防禦功能。
皇城,位於東京城中部偏北處,為宋朝廷及部分zhōng yāng官府所在地。這裡原是唐宣武軍節度使的衙署。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下詔“以磚壘皇城”此為中國古城牆外包磚之始。並且,在皇城四角築起高數十丈的角樓,城外包磚及城上建角樓,大大加強了皇城的防禦能力,為此後的歷代繼承。
城門因是防衛上的薄弱環節而成為宋廷刻意經營之處,外城共闢城門十二座除南薰門等四座正門因通御路而屬直門兩重之外,其餘皆修甕城三層,屈曲開門。除加固城門、建造甕城之外,還於神宗元豐年間封築團敵馬面,這是城牆的附屬物,其作用在於加強防守,使攻城者三面受擊,且利於加固牆體。
另外,宋外城上還設有禦敵之武器,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城牆上廣置戰棚,又將外城諸門皆用純鐵包裹′再開歷史先河,。此外在禁軍中專門成立‘廣固軍=二十個指揮,這是一支專業的工程兵隊伍,他們的工作就是修築維護城防措施。
金軍第一次兵臨開封城下,選擇了酸棗門、封丘門及汴河上下水門這些城防上的薄弱之處作為突破口,但均未攻下。在其他地方.由於外城城濠寬廣,金兵無法近城′曾採用‘洞屋,之法′從洞內運送土、木之物填塞城濠,待填平部分城濠後,發起強攻,可是都無功而返,可見外城防禦之堅固。
在女真人上次撤圍之後,趙桓派人修治樓櫓城防之務,只是他覺得滿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