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拿磚塊鋪了一層上去,用腳踩了踩,將土輕輕夯實。
然後他便開始搭建。
這方面不用細說,一月之後。王揚的磚塊越發得多了,兩道兩米高的平行牆,赫然坐落在空地上。
只可惜,這只是一個隧道,見不到屋頂,也見不到盡頭,非常通暢。
走在其中,望著那暗紅色的牆面。兩磚之間有泥土的混合連線,彷彿看到了小時候外婆的家。
在那一剎那,他有一種回到現代的錯覺。
這錯覺就像突然迎來的微燻之風,一吹就陶醉。
摸著下巴,王揚來到了小麥地的邊緣,看著綠油油的麥地微眯著眼,時間不多了,得抓緊時間搭建。
他叫來眾人和他一起搭建屋頂。
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事,簡單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王揚拿著木條的一頭。斜斜的放到一堵牆的上方,然後拿個木叉,將這一頭放到這一堵牆上空。
不需要任何固定。
他每隔了幾十厘米到一米就放了一條木條。起到支撐其他東西的作用。
有了這些。想做些什麼也比較容易了,比如說,在那些木條上放上綁好的乾草,一個茅草平房就誕生。
要是實在想做個三角形的屋頂也不是不可以,多浪費一點時間,然後燒點瓦。鋪上去,那就非常棒了。
估計要是真做出來,王揚可能捨不得放糧食,自己得先住進去。
當然了,既然砌了牆。王揚自然不可能做個乾草的屋頂,那太彆扭。而瓦這種東西,好是好,不過需要有個斜坡的屋頂才好發揮。
這平平整整的房子,用上去了也不合適,要是未來想要加蓋樓層,拆起來也麻煩。
所以王揚便將上述兩個點子給無情的拋棄了,他想的是另一個法子,既能起到完美的避雨,又能讓未來加蓋樓房變得簡單。
沒想多久,他就想出來了,可以放些完整些的板塊上去嘛。
一塊平整薄薄的板塊,便可以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簡單,樸素,實用,符合王揚的一貫作風。
這樣一來,選擇的範圍大大縮小,鎖定在用木板,還是用泥板?
用木板自然有木板的好處,王揚不看好處,他想要屋頂的目的很明確,遮風擋雨,能用就行。
所以他只看弊端。
經過兩相比較,王揚發現木板的弊端太多,首先取材太難,一塊一米寬的木板,就得砍掉至少一米粗的大樹。
刨去樹皮,加工一下後,能取出一塊八十厘米寬的木板就不錯了,況且樹木可不是正方形的,也就那麼一小段有那麼粗。
而以王揚等人簡陋的工具而言,加工木板一直是他們最不願意做的事情,當年為了峽谷門口那兩塊木板,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力氣時間。
且砍樹太累,製作出的工藝又不好,一些邊角的地方指不定漏點風風雨雨進來。
這樣一來,王揚便將目光轉向了泥板上。
泥板的製作,就花費的時間來說,比木板快,人力也花得最少,物力花得多,得燒木炭。
但妙的地方是顯而易見的,平整,四方,一模一樣,很容易當成拼圖遊戲來拼湊。
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燒了薄泥板了,就沒辦法同時燒磚塊了。
轉頭看了一眼蔓延了很長的牆,王揚思索著先燒點薄泥板將上頭遮住,免得來場大雨損失慘重。
至於磚塊嘛,以後有的是時間燒。
驅趕者拉過來王揚,向他提了個意見。
他指了指那座窯,然後指了指自己等人,又指了指食物,意思是說,既然我們可以做個窯,幹嘛砌牆做屋頂,再做一個大大的窯住進去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