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朝鮮戰爭(1)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雖然杜魯門總統拒絕承認新中國,但美國國會中的保守勢力還是給了他巨大的壓力,要求他對華採取更為強硬的政策,並在臺灣建立軍事基地。由於擔心美國的人員傷亡,杜魯門不願派遣10個師的軍隊來拯救臺灣。①美國的右翼分子強烈要求保護臺灣。針對這一情況,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宣告說:“美國現在無意在臺灣獲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也不擬對在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或建議。”①

然而,美國國務院已經解密的絕密全面外交政策評估顯示,杜魯門總統不干涉中國內戰的政策很快就發生了巨大轉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檔案顯示,中國被視為蘇聯共產主義在東南亞進行擴張的“跳板”。①所以,美國不允許再喪失對抗共產主義的陣地。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認為:“蘇聯已經完全控制了中國的共產主義政府。”①

前美國駐北京總領事柯樂博此時也積極慫恿美國政府準備發動全面對華戰爭。他建議對華進行強硬的制裁,並利用日本人來對付中國。只有“對敵人發動戰爭”才能避免核戰爭,“如果不能避免,那就要取得核戰爭的勝利”。①在柯樂博看來,這種對敵人發動的戰爭包括透過派遣“志願軍部隊”來控制檯灣。此外,“與蘇聯的關係也可能影響”中國的形勢,“進而導致中國共產黨的潰敗”。②

艾奇遜任命約翰?福斯特?杜勒斯起草對日和約。後者的意見則進一步強化了柯樂博敵視中國的建議。杜勒斯認為,美國對中國應“擺出一個能夠顯示自身信心和決心的鮮明而又強硬的立場”。美國的戰機應該轟炸中國的城市,在沒有美國地面部隊參與的情況下,也能夠同中國共產黨再次發生衝突。因此,以*國民黨為藉口,臺灣是可以從中國分離出去的。杜勒斯的計劃“恰恰來自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檔案”。①

毫不奇怪,杜魯門政府也改變了美國對臺灣沒有特別計劃的政策。1950年5月初,艾奇遜向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表示,美國已經將臺灣置於“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上。這給貝文的感覺是美國很可能要打破中國的中央權威。①

同時,大量的美國軍事援助和軍事顧問抵達臺灣。美國國務院的一些高階官員建議,美國應該發動對中國和北朝鮮的反革命運動,用美國的積極干預來推翻共產黨的政府。當時,美國國務院和艾奇遜一心關注的是臺灣問題,正在尋找機會否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評論臺灣的重要性時,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把臺灣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①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正好給杜魯門政府以可乘之機,來否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在被稱為內戰的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杜魯門總統宣佈,美國第七艦隊將巡弋臺灣海峽,而且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要等待國際協議”。當時,美國的軍艦遊弋在中國領海之上。這引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憤慨。中國政府極力譴責美國侵略和佔領臺灣的行徑。中美關係轉為敵對狀態。這掀開了美國在朝鮮半島和亞洲同中國長期衝突的新篇章,給美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②

在僅僅數週後,北朝鮮軍隊就佔領了漢城,並繼續向南方挺進。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檔案的研究顯示,美國當時在戰略上將南朝鮮視為鉗制中國的重要軍事經濟基地。因此,難怪美國會捲入朝鮮內戰,並且把南朝鮮從共產黨軍隊迅速的勝利之中解救出來。

朝鮮戰爭(2)

隨著美國的不斷介入,北朝鮮軍隊的命運急轉直下。1950年9月15日,美國第十軍在朝鮮漢城仁川港登陸。美軍和南朝鮮軍隊開始發動反攻,切斷了數千名北朝鮮軍人的撤退路線,並迫使其餘部退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