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晉綏軍撤到汾河以北。
閻錫山則堅決不從汾南撤軍,因為如果將晉西主要產糧區——汾南讓給日軍,晉綏軍將“不戰而亡”。於是日軍開始進攻汾南,在稷王山一帶將晉綏軍第34軍擊潰(軍長王乾元負傷,暫編第54師師長王鳳山陣亡),並揚言進攻吉縣。同時,日軍對晉西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並對晉綏軍進行分化瓦解。
1943年之後,由於形勢的變化,閻日雙方關係重趨緩和,恢復了物資交流。1944年1月,日軍為滿足閻錫山“剿共”與“徵糧”的需要,允許閻派4個師移駐浮山、安澤地區。同年秋,閻錫山派其心腹朱綬光長駐太原。之後,日閻雙方雖保持著聯絡,但無積極的進展。1945年4月12日,閻錫山在蔣介石授意下,派其前任參謀長朱綬光赴太原與日軍秘密聯絡。
客觀地說,閻錫山與日勾搭,不過是為了利用日軍罷了,不能視為投降。1943年趙戴文病危期間曾對閻說:“以後無論局勢如何變化,希望你不要走汪精衛的道路。”閻回答說:“我有我的主張,我為了存在,利用他們,絕不會走他們的道路”。趙欣然地說:“那我就放心了。” 這段對話表露出他與日勾搭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的真實想法。
而臺灣學者說,閻錫山“將計就計”勾搭日軍,“虛與委蛇”,只是“手段稍微有些變通,從日方得到物資、金錢和軍事裝備,先壯大實力,以後再見機行事”,甚至認為,這“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戰術謀略”,則未免過於偏頗。
閻錫山作為國民黨政府的戰區軍軍政長官,在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竟然暗中與日勾搭,所產生的惡果是極為嚴重的。首先,使日軍可用少數兵力控制山西,並放手掠奪山西資源,支撐日人的侵華戰爭;第二,使*承擔了來自日、偽、閻三方的壓力,付出了重大代價。
儘管如此,我們說閻錫山與日勾搭同汪精衛公開賣國投敵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汪精衛在抗戰伊始,就高唱“亡國論”,主張對日妥協,迅速演變為一名公開叛國的大漢奸。而閻錫山不論日本人如何威逼還是利誘,最終還是沒有投降日軍。
三、避戰待機(1)
居山避戰
閻錫山自1939年發動“冬季攻勢”作戰之後,轉而採取消極抗日、力圖避戰的政策,儘量減少同日軍的衝突與交戰。1940年4月,他在給趙承綬的信中說:“憑中國人的力量,是打不了日本人的,可告各軍師長說,今後對日本人不要無故挑釁”。
同年8月20日,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8月27日,八路軍總部首次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報告了百團大戰的發動、兵力部署和初期戰果,並提請“電各戰區、各友軍部隊,抑制當前之敵,以利大戰之進展”。
國民政府軍委會獲悉後,對百團大戰予以肯定。蔣介石也致電朱德、彭德懷,給予嘉獎,並電令各戰區策應八路軍作戰。9月7日,蔣介石下達訓令,要求“各戰區應以十八集團軍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漢各路之遊擊破壞動作為法則,擬定自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計劃,加強敵後游擊戰,專以鐵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線與兵站、倉庫、飛機場、汽車、汽油機等實施有計劃、有組織之長期破壞。在此遊擊期間,其第一要義,務使敵軍不能抽調其在各地區之部隊,破壞其十月間秋季攻勢,造成與我軍有利形勢。”
閻錫山本不想出戰,可是蔣介石的命令又不能違抗,乃於9月16日製定了“策應百團大戰之作戰部署”:
(一)衛(即衛立煌——之敵,並斷其交通。以主力向臨汾以南同蒲沿線之敵發動攻勢,徹底破壞同蒲路交通,重點指向侯馬、運城。
(二)彭毓斌軍(即第34軍——引者注)主力附魏純美支隊,積極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