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一個價格不菲的名牌貨,漂亮的淺駝色,但因為東西塞得太多已經變形,我甚至從沒看過它拉上時的樣子。

“你真行,每次都拿這麼重的東西。你的胳膊不會痛嗎?”

“當然痛。我也不想這樣,可是又有很多資料,沒有辦法啊。”

“你可以少放點東西呀。我同情那隻可憐的包。”

“如果能少放不就沒問題了。但是,少放不了。我會很不安,如果不讓我全拿著我會感到特別恐懼。”

不安神經症,這名字是她自己取的。不只是與工作有關的資料只要是她身邊的東西就一定要放在包裡跟她一起行動,感覺她就像個小的搬家公司。比起需要什麼東找不到時產生的不安和恐慌,槓鈴的重量對她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吧。

她身材小巧,從協調的角度來看我一直認為小包更適合她,但其實不然。平時慣用的大包賦予她有力量、精力充沛的印象。

我的人生就是攜帶的人生,她總是這樣說自己。於是我就想,那是不是當包變小的時候,就代表她人生髮生變化的時刻呢/

我在做編輯的時候用的也是大包,直到開始寫書以後,才換成小包。事實上,一個寫書人出門時也真的不需要太多東西,有錢包、鑰匙、粉盒、記事簿和筆已經足夠。

包太小的時候,會因為東西塞的太多而讓人煩躁,即使是這樣我也不想換大包。因為我不想讓人覺得我很忙,這可能是個挺無聊的“虛榮”,但平時已經被工作折騰得團團轉,我希望至少身邊的包看起來是優雅的。

像《America Vogue》的主編Anna Wintour那樣從不拿包的人的確很稀有。

在米蘭時裝釋出會的現場,與《America Vogue》相關人士的座席最為顯眼,進入會場,哪些是他們的座位掃一眼已經知道。記憶中其他的編輯們在著裝上並沒有什麼個人風格,清一色的黑衣,提的好像是Prada的質地柔軟的大包。

不過,只有Anna一人是與眾不同的。原則上她基本不穿黑色,裝裹她的永遠是最新的流行趨勢,而她手中永遠只有邀請函和記事簿這兩件東西。為什麼她不需要拎包呢?答案是,因為她有專車接送。

話雖如此,可其他的編輯們也是有車接送的,所以說是Anna自己選擇了不拿包的人生。那是一種特別的華麗感。她在昭告世人我不需要拿包,這是一種變相的“身份的象徵”。為了長年堅守這個身份,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一定超乎所有人想象。不拿包,應該是她的一種矜持態度吧。

換個話題,你曾經用紙袋裝過東西嗎?如果有,那請你今後都不要再了。因為一個紙袋會影響你的整身裝扮。紙袋,只在購物回家時用就好。對那些放不進包裡的東西,最好用布袋裝。

在設計師Sonya Park的店鋪ARTS&SCIENCE購物時,買的東西都會被裝進一個縫紉的素色麻布袋裡。它分幾種不同尺碼,另外它也有單買一些設計簡單又新穎的布袋。

在表參道購物中心裡的眼鏡店“LUNETTES du JURA”裡,購買眼鏡之後會被放入一個縱長的小麻布袋中。而那個袋子正適合放飲料瓶。可能現在已經沒有了。

在惠比壽,有一件專賣休閒服和內衣的店叫“HOMES UNDERWEAR”。購買一定金額的東西后,能便宜的買到一個有LOGO的大布袋。這正也可以為環保出一份力,我美滋滋的買了一個。

漂亮的布包雖然很休閒,但是和其他手袋拿在一起也不會有不協調的感覺。還能給自己的身上多添一份悠閒感,我覺得很可愛。

今天,她也是背一隻大包來的。看了看,裡面竟然有一隻雅緻的鱷魚皮古董包。“我知道挺沒用的,可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