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此外,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且,還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明文規定進士考試分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僅考策,限千字以上。另外,至今為止考察官員選拔皆是以王安石的&l;三舍法&r;為主,將太學院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兩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1一百人。
若是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可入學,平民百姓子弟則需要考試合格方能進入。不僅僅是太學院,就連地方州縣等地都延續這樣的方式,故而選舉官員時容易留下漏洞,被有心人操縱,這也導致選舉官員看重的並非才學,而是背景,這也導致有些官員位置人數過多,有些卻是空缺,百姓子弟想要為官都難以做到,官員子弟輕而易舉的為官,還有一種方式便是賄賂才行,這也導致朝中進士甚多,然而真正的空缺很少,這一部分便是平民百姓子弟佔了大部分。
第334章 廢除三舍法(二)
&ldo;如此說來,三合法對於地方州縣取士有弊端?&rdo;宋徽宗趙佶皺著眉頭,沉聲道:&ldo;大宋文人名揚四海,平民子弟或是官宦子弟皆是大宋子民,理應一視同仁方可,若以勢力劃分,不以真憑實學,只怕於國不利,於百姓不利。&rdo;
潘良貴附和道:&ldo;回稟皇上,正是此結果,臣本想過些時日上朝奏稟,&l;三舍法&r;有利有弊。若以京城太學院來說,此法尚且可行,在州縣等地則不公甚多,故而臣奏請皇上廢除&l;三舍法&r;。&rdo;
&ldo;廢除&l;三舍法&r;?&rdo;宋徽宗驚訝一聲,緊鎖眉頭,他想要獲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才,勢必需要以科舉考試選拔,只是徇私舞弊早已常見了,又聽聞潘良辰的奏請,趙佶有些糾結。
&l;三舍法&r;乃是王安石變法留存下來的,亦是宋徽宗的父親神宗支援的產物。若是廢除此法,只怕有些人不願意見到,勢必會對趙佶的聲譽有影響,這讓他有些難以取捨。
汪伯彥躬身說道:&ldo;啟奏皇上,臣以為&l;三舍法&r;不可廢!此法乃是元豐變法用來取士的重要方式,亦是先皇大力支援的法度。&l;三舍法&r;層次分明,又分等級,要想仕途順利,需要一步步的升入,規範了取士途徑。&rdo;
黃潛善附和道:&ldo;臣贊同汪大人所言,&l;三舍法&r;不僅僅為大宋取得有才能計程車,更能宣揚大宋國天威。此法乃是首創,更是先皇大力推廣的,要是皇上廢除,只怕早已習慣計程車子又需要重新,對於大宋選舉人才有極大的弊端。&rdo;
潘良貴冷聲道:&ldo;二位大人此言差矣!臣乃是政和五年進士出身,深知此法度對天下士子的弊端。臣蒙受皇恩,後掌管禮部,滲入調查發現,今時不同往日,必須廢除才行。&rdo;
&ldo;天下寒門子弟甚多,臣亦是平民子弟。若以此法為衡量,只怕朝中空缺官職皆已官宦子弟為主,平民子弟則淪為有名無實,空有進士之名卻未做官,此乃滑天下之大稽也。&rdo;
&ldo;若是朝中官職皆已官員子弟,只怕朝中派系甚多,群臣之間拉幫結派更多!天下寒門子弟入朝為官,乃是忠君愛國,為國為民,此乃善舉,故而臣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