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頁

國也就知道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敝國雖然弱小,但如果準備充足,也還可以與貴軍周旋。關鍵,是有備無患。總之,無論君上如何對待使臣,敝國都能知道該怎麼辦。戰爭也好,和平也好,都有思想準備,當然吉。

接下來,蹶由又說:更何況,敝國寡德之君在太廟占卜,是為了國家人民江山社稷,哪裡是為使臣一人?臣命不足惜,請君上儘管拿去鼓。如果臣以小命一條,能夠換來國家安全,相比之下,請問哪個更吉利?

楚靈王無話可說,只好不殺蹶由,但也不放。直到魯昭公十九年,蹶由才被釋放回國。那時他已被囚禁十四年,楚君也不再是靈王,而是平王。

值得注意的,是蹶由最後一段話。

蹶由是這樣說的:既然有龜甲,又有什麼事情不能拿來占卜?占卜的結果,無非是吉,或者兇。有吉就有兇,有兇就有吉,誰能肯定兇或吉就一定落在某件事上?比如貴國在城濮占卜到的吉,不是後來才應驗在之戰嗎?5

這話值得商榷。

從邏輯上講,所謂&ldo;城濮之兆,其報在邲&rdo;的說法如果成立,那就意味著每次占卜的徵兆未必立即兌現。這當然也未嘗不可。問題是,如果兌現或應驗都是遲到的,或不準時的,甚至說不清什麼時候才對得上的,那麼請問,我們還要占卜幹什麼?要知道,每次占卜,都要有&ldo;命辭&rdo;,相當於算命先生問你&ldo;算什麼&rdo;。總不能說我問這筆生意能不能成,要等到二十年後下筆生意才應驗吧?

由此想到的問題是:周人對於鬼神、宿命、天意,以及占卜、巫術、祭祀等等,到底是信還是不信?

這可是關係到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問題,不能不問。

信不信由你

周人對於鬼神,似乎是也信也不信。

跟殷商一樣,周人也有祭祀和占卜,而且很重要。但凡國有大事,包括諸侯和大夫有大事,比如打仗、結盟、婚配、立儲,都要占卜,也要祭祀。這兩件事,目的並不相同。占卜是問,祭祀是求。或者說,占卜是向鬼神請求指示,判斷兇吉;祭祀則是向鬼神匯報工作,祈求福佑。分工不同,重要性則如一。6

因此,從天子到諸侯,王室和公室裡都有負責跟鬼神打交道的專職人員,分別叫祝、宗、卜、史,他們的首長則叫太祝、太宗、卜正、太史。祝的任務是代表祭祀者向鬼神致辭,因此特別要知道鬼神的故事和脾氣。宗的任務是管理祭祀的程式,以及祭祀的場所和器物。也就是說,祝和宗,是負責祭祀的。

負責占卜的,則是卜和史。卜,又分兩種。一種是用龜甲,也叫&ldo;龜&rdo;或&ldo;卜&rdo;。另一種是用蓍糙,叫&ldo;筮&rdo;。記錄筮法的書,就叫《周易》。龜和筮,可能由兩個人分別負責,也可能由一個人包幹。占卜的結果,由史記錄在案。當然,史不但敬鬼神,更要管人事。後來,就變成專業歷史學家。7

總之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高階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也是王侯們的智囊團。

但,智囊而已。

事實上,祝宗卜史,都是技術官僚,是事務官而非政務官,更不是政治家。因此他們的意見,往往只是&ldo;參考訊息&rdo;。王侯們則也許聽也許不聽,可能聽可能不聽。如果占卜的結果不能讓他們滿意,還會要求重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