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那石碑上的文字如此描述道:與佛有緣者方能得見此文!
七萬年前,聖僧喬達摩於此地悟道成佛,是為佛祖。
佛祖在離開此地之前,為與佛有緣者留下了一份大機緣。
那便是一部佛門功法,名曰《佛陀頓悟法》!
得此功法者,有望如佛祖那般,在數日之內大徹大悟,一舉成佛。
然,佛祖為防此功法落入到心術不正之人的手中,所以還留下了一道考驗。
有緣者若能透過這一道考驗,方能得此功法開始修習。
有緣者,佛祖留下的考驗如下:
有高僧大德者曾在此地留下佛偈一首,曰:“身是菩提樹,心如青蓮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請有緣者根據這一首佛偈的格式和寓意,做出一首類似的佛偈以作回應。
要求:有緣者所做佛偈之寓意,不得低於這一位高深大能者的佛偈。
時限兩刻鐘!
答題方式:用神識為筆,將自己所做之佛偈,寫於此石碑之上,便可。
下一刻,只見石碑上的金色文字突然幻化成一個金色的沙漏,開始記起時來。
見此情形,範真立刻明白,自己能否獲得此次機緣的考驗,已經正式開始了。
兩刻鐘,也就是30分鐘的時間。
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做出一首寓意深刻的佛偈,對於一般的高僧大德者來說,估計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刻的範真,臉上卻是露出了胸有成竹的笑容來。
因為這一道考題,對於擁有前世佛門知識的他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不過了。
所以下一刻,只見範真不慌不忙的喃喃自語道:“身是菩提樹,也就是說,修佛之人的身體,要像一棵覺悟的智慧樹那般,擁有極高的悟性。”
“心如青蓮臺,我想,這一句的含義應該是這樣的:佛家子弟的心靈,要向佛祖在此地打坐的青石蓮臺那般,清澈明亮,一塵不染。”
“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佛門子弟要勤加修煉佛法,洞徹明悟佛理。”
“如此一來,自然就能夠時刻保持身心上的清淨和無為,讓自己的身心染不上一粒塵埃。”
“這一位高僧大德所做之佛偈,雖然寓意尚算深刻,但對於真正的佛法和佛性,他還是理解的不夠深刻啊!”
說到這裡,範真的臉上露出了一股有些不盡如人意的表情來。
青石蓮臺之中,佛祖所留下的那一縷神魂——三尺青銅小和尚,聽見範真如此一說,忍不住的撇了撇嘴,內心之中十分不屑地暗道:
好小子,居然敢說本座所作之佛偈不懂真正的佛理和佛性?
我看你小子才是“生吃大蒜打飽嗝——好大口氣大過天!”
本座倒要好生看看,接下來,你小子究竟作不作得出一首寓意不在本座這一首佛偈之下的佛偈?
哼!要是你小子所作佛偈之寓意不如本座的,那麼,本座說什麼也不會再出面給你小子指點迷津。
就在範真身下的那一座青石蓮臺之中的小和尚感到憤憤不平的時候,只見範真的眉心之處射出一道神識金光,落在了對面巨型石碑的表面上。
緊跟著,範真的口中一邊吟誦著自己所作之佛偈,一邊用神識之筆在石碑上的空白之處,快速地寫起字來。
“菩提本無樹,青蓮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話音落下之際,也是範真收筆之時。
做完這一切之後,範真便一臉自信滿滿的坐在青石蓮臺上面,等待著自己機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