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甭管多少次,跟第一次相比,沒有多少質的差別,只不過是量的增加而已,你只要找準要害,就一定能打斷它的脊樑骨。

火制對刺刀

1939年7月9日晚10點,小松原集中火炮,對蘇軍據守高地進行射擊。隨著炮火的逐步延伸,近2萬名日軍步兵衝出了掩體。

所有步兵,搭配最拿手的夜襲動作,別的不說,光是2萬人深更半夜的齊聲大吼,就有讓人虎軀一震的效果。

小松原相信,它足以沖垮蘇軍的任何防線。

當人流彙集到蘇軍陣地前沿時,衝鋒計程車兵們突然發現自己進入了白晝,這是怎麼回事?

天亮還早,白晝純屬人工製造。

打夜襲戰,依賴的就是夜色,朱可夫早就想到了破解之法,他事先給前線炮兵部隊配發了大量的曳光彈、照明彈、燃燒彈,又秘密調來12部探照燈車,此外,坦克裝甲車也都換裝了大功率遠射車燈。

這麼多的專用器材,足夠把方圓幾公里範圍內都照得一片光明,上萬名日軍步兵被強光暴露在開闊地帶,完全失去了夜的掩護,頓時全傻了眼。

蘇軍立即用機槍集中射擊,濃密火力下,日軍成排成排地被掃倒在地,頃刻之間便屍橫遍野。

眼見突襲不成,日軍索性直接展開“豬突衝鋒”,士兵們就像在練兵場上進行訓練一樣,一邊喊著“萬歲”,一邊端著刺刀不顧死活地向上猛衝。

貼身近戰和白刃格鬥長期作為日軍的訓練重點,一般日本老兵的拼刺術都相當嫻熟,日軍對此一直引以為豪,認為用刺刀就可以決定戰爭勝負。

如果是近距離以刺刀對刺刀,日軍絕不會處於下風,問題是你接近得了嗎?

日軍這種帶有冷兵器時代痕跡的拼刺刀戰術,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已很少有國家採用。日本雖然也參加過一戰,不過僅侷限於亞洲區域,沒有到歐洲主戰場去試過身手,就是在亞洲,它也沒碰上高段位的選手,當時的俄軍在武器裝備上最多跟日軍一個檔次。

可以說,從戰術到武器,日軍的思維大多還停留在一戰以前,拼刺刀也始終被作為制勝的基本途徑之一。蘇軍則不同,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後,實踐出真知,他們已經緊緊跟上了現代軍事大潮,作戰時非常注意透過“火制”,也就是增強火力密度的辦法,來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

蘇軍士兵原來普遍使用俄製莫辛步槍。正是在輕武器自動化的潮流影響下,蘇聯著手研製成功一種衝鋒槍,並已在前線進行了試用,它的名字叫“波波沙”。

最初,蘇聯人並不知道衝鋒槍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波波沙”只配到班長以上的中下層指揮官,與作為自衛武器的左輪手槍進行搭檔使用。

就在日本兵蜂擁而上的那一剎那,蘇軍發現了衝鋒槍的價值。

衝鋒槍的射程低,但是射速和進入射擊狀態較快,而且幾乎無後坐力,槍口也不會跳起,連續發射很少出現故障,即便刺刀快到鼻子尖了,持槍者只要扣住扳機不放,仍然可以將面前的魑魅魍魎統統打爛。

更加讓人省心的是,“波_波沙”的彈鼓裝有71發子彈,橫掃的時候根本就不用顧慮槍膛裡有沒有子彈。

在“波波沙”掀起的狂風驟雨面前,端著刺刀的日軍還沒把格鬥架勢擺出來,便被打得血肉橫飛,現場那種無價可還的慘狀,令倖存士兵以後不提衝鋒槍便罷,一提臉上就沒了血色。

你再怎麼宣傳精神萬能、“武運長久”,這人掰開來揉碎了,也不過是幾十種化學元素,哪裡能承受得了成千上萬子彈的消磨!

上半夜,日軍如潮地上去,又稀稀拉拉地退了回來。

說是要動員全部資源,小松原讓炮兵聯隊把克式野炮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