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現在對付足智多謀的皇太后,還是將來對付重兵在握的徐敬業,都是難題。但他實在不願放棄這千載難逢可以坐收漁利的天賜良機。於是便決定豪賭一把。他對武則天說:皇帝年長,不親政事,這才給叛匪以口實。如果太后還政於皇上,臣以為叛軍不討自平。
裴炎下的是一著險棋。他的如意算盤是:既然自己兵諫不成,就借徐敬業的兵。先借徐敬業的兵逼武則天下臺,再用武則天的兵逼徐敬業就範。只要太后退位,皇上還朝,徐敬業的軍事行動便師出無名,再堅持下去就是謀反。那時,不說是&ldo;不討自平&rdo;,便是要討,也容易得多。無論兵不血刃平息叛亂,還是不動干戈奪回朝政,他裴炎都是蓋世英雄,千古名臣。何況,裴炎的說法,也並非沒有道理。徐敬業並沒有反唐。相反,他打的正是匡復唐室的旗號。如果皇帝回到朝廷,徐敬業豈有不偃旗息鼓、俯首稱臣之理?
---------------
三血染的皇冠(4)
---------------
可惜武則天沒那麼好哄。她臉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暗暗好笑:少跟老孃來這一套!不討自平?天下哪有不討自平的反賊!大軍徵討還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頭腦之清醒、政治經驗之豐富,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難道看不出徐敬業的真實目的是&ldo;凡諸爵賞,同指山河&rdo;?即便我把政權還給皇帝,他徐敬業也會藉口&ldo;還政是假&rdo;云云繼續興兵作亂。看來,所謂&ldo;不討自平&rdo;是假,要老孃下臺才是真。難怪他對討伐叛賊毫無興趣(不汲汲議誅討)了。對這種人,武則天從來就不手軟。你裴炎和徐敬業不是南北呼應一唱一和嗎?那好,不管你是敲邊鼓也好,作內應也好,或者趁火打劫、混水摸魚也好,老孃先殺了你再說,免得變生肘腋,防不勝防。所以,武則天沒有絲毫猶豫就把裴炎送上了斷頭臺。平息揚州叛亂以後,又斬殺程務挺於軍中。
裴炎謀反案在朝中引起很大震動。很少有人相信裴炎謀反是真的。因為誰都知道裴炎既是忠臣又是清官。裴炎被捕後,照例抄家,卻發現堂堂相府,居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程務挺就更是冤枉。作為大唐一代名將和功臣,他不但沒有謀反,而且在前方奮勇作戰保衛邊境,殺得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程務挺被害後,邊境將士悲痛莫名,痛哭流涕,突厥則歡呼雀躍,大擺宴席。武則天殺程務挺,實在是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實際上,裴炎和程務挺反不反,只有武則天和他們兩人心裡有數。這就是:如果武則天不當皇帝,還政於睿宗,裴炎和程務挺必不反;如果武則天悍然稱帝,裴炎和程務挺必反無疑。只不過這話誰都不能說出口罷了。所以,當有人勸裴炎認罪求情,或可免於一死時,裴炎只是笑著搖搖頭說:宰相下獄,斷無全理。多餘的話無須再講。同樣,當朝中大臣擔保裴炎不反,說&ldo;若裴炎謀反,臣輩也謀反了&rdo;時,武則天也只是笑著搖搖頭說:朕知裴炎必反,卿等必不反。可見雙方都心照不宣。
其實,不論裴炎謀反一案是否證據確鑿,他的死,都是一個悲劇。對裴炎是悲劇,對武則天也是悲劇。因為他們都沒有&ldo;錯&rdo;,又都付出了代價,而且損失慘重。裴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張而被殺的。這個主張就是:皇帝只能由男人來當,而且只能由李世民的子孫來當。從封建禮法和裴炎所受的教育來看,這是對的,是&ldo;正義&rdo;和&ldo;正道&rdo;。武則天的主張則是:強者為王。皇帝應該由有能力的人來當,而不拘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姓李還是姓別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不錯,也是&ldo;正義&rdo;和&ldo;正道&rdo;。結果,裴炎和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