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了!天津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3

西安,原本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函谷關、散關、武關、蕭關,四座雄奇的關隘像四把大鎖,將東西南北四扇大門牢牢鎖定,鎖出了景色如錦的關中平原。周、秦、漢、隋、唐等相繼在此建都,促進了八百里秦川及周邊山區的先期開發。超負荷開發引起了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水荒的出現就是大自然對於這種瘋狂掠奪的有力報復。。 最好的txt下載網

列城祈雨圖會再現嗎(4)

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水量原本十分充沛。其上游是六盤山和秦嶺的分界線。兩岸山高谷深,峰銳巒奇,森林茂密,雖麋鹿難以進出,高高的草叢使野兔難辨前程。晴空的太陽將岸邊的森林投影在滔滔碧波之中,形成了逶逶迤迤的黑色陰影,故有好幾條支流被稱為“黑水”或“黑河”。諸流合股流過散關,進入了八百里秦川。出秦川便入黃河。七朝古都就建立在渭河干流或支流上。

渭河的血脈,不僅給八百里秦川賦予了生機,並以千帆競發的舟楫溝通了西安與黃河及京杭大運河的聯絡。

古書記載:公元前647年的春秋時代,晉國大旱,呼救於秦。秦從都城雍(鳳翔)裝糧上車,運到渭河邊上船,順河東進,由風陵渡入黃河,逆黃河水北行入汾河,然後卸糧,陸運到晉國都城絳(山西新絳)。這便成了“秦晉之交”的又一話題。渭河水運亦從此留下了“泛舟之役”的美名。

透過渭河水運,黃河下游的糧食等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了長安。來來往往的船隻,大都是渭水岸邊的華陰縣製造的,所以,歷史上有“造舟於渭”的記載。

秦人古居都以木材建造“木板屋”,加上舟楫和宮廷用木,刀砍斧鑿,致使關中以及上游來水地區森林越來越少。

後來京都東移洛陽、開封等地,王宮越修越奢侈,陵墓也越修越大,所用木材大都來自陝西。特別是宋代,京城開封積木成山,而渭河上游的山川失去了秀色。

渭河的漕運使自身失去生機。水土流失,泥沙塞流,明清時期再也見不到舟楫的影子了。

這樣的局勢一直朝後延續,人口越來越多,對大自然的破壞也越發嚴重,加上工業化巨足的蹂躪,以及短期效益的誘惑,古都長安得了嚴重的“貧血症”。昔日“八水繞城”的景色不復存在,城內居民連喝水都成了問題。

西安節水辦公室曾經公佈過這樣的數字:1981年市區20平方公里採取了斷水措施。20世紀90年代初,西安城日需水110萬噸,而日供水能力僅67萬噸,缺水40餘萬噸。市區60%區域水壓不足,20%地區經常斷水,50萬人用水困難,數百人排隊接水已成常事。常有十多萬人出城找水或排隊等水。部分工廠不得不停工,企業上班時間更改,就連學校也提前放了假。

另據報載,西安因停水每年造成5億元的經濟損失。

這是令全球華人最為痛心的年度新聞之一:西安大雁塔向西北傾斜已近一米,傾斜是地下塌陷造成的。

地上水不夠就開採地下水,超負荷開採使地下水日漸下降,許多建築物遭到了破壞。鐘樓基座開裂,西安古建的傑出代表、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建築大雁塔向西北傾斜已近一米。

“大雁塔渴歪身子”的訊息使人驚歎不已!陝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啟動了引黑河水進西安的“引黑”工程。

黑河發源於秦嶺太白山,上游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46%,雨量充沛。

經過10年的努力,黑河水連同與之配套的石峪水、石頭河水,也一塊引進了西安,日供水能力達到116.8萬噸,大大緩解了西安的用水形勢。

有了這麼多的來水,西安關閉了100多眼抽水井,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