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4章 精讀,本經之書

也是因著這個原因,吳縣令對待諸葛雲疏五人的態度可謂是非常得和善可親了。

“你們幾人都站著幹嘛,快,都到這邊兒坐下來。”

這一看,就是想與她們詳聊的架勢,沒有辦法,諸葛雲疏幾人只能上前一步,坐在了各自的位置上。

然後,就見吳縣令繼續道:

“你們幾人,書讀到了哪本?”

諸葛雲疏同諸葛雲初、王怡等四人,頓了頓,最終還是張皓先開了口:

“大人,學生愚鈍,剛粗讀了幾遍《禮記》。”

倒是,諸葛雲初、王怡和諸葛雲瑾三人,現已粗讀完了《周易》,但是其中還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她們準備回到鎮上之後一一請教王夫子。

這時,吳縣令把目光投在了諸葛雲疏的身上,意思不言而喻。

諸葛雲疏見此,連忙起身,拱手道:

“回大人,學生正在精讀《尚書》。”

諸葛雲疏的話音一落,吳縣令很明顯的愣了一下。

所謂精讀,其實就是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這五經中,確定一經作為自己的專精方向,其實也就是確定自己所選擇的本經。

而這種專於一經,一般都是參加鄉試時,要在報名表上寫出來蓋章的那種,只要選擇了專精方向,日後都不能隨意改變。

就如大夏會試的第一場,基本會讓各自考生選擇本經義四題+四書義三題。

這裡的本經義,就是每位參加會試的考生所選擇的精讀書籍。

所以,這就是科舉的一種強制性要求,你不選擇本經,基本就別想參加接下來的鄉試和會試了。

而張皓、諸葛雲初、諸葛雲瑾和王怡所說的粗度,也不是那種簡單意義上的草草讀了幾遍的意思,而是那種熟讀會默之後,重新回過頭來,查漏補缺。

吳縣令看著諸葛雲疏,不過才堪堪九歲而已。

卻已經到了精讀這一步了。

於是,又與她深度探討了幾個《尚書》上面的問題,諸葛雲疏知道吳縣令這是在考校她呢,所以也不再膽怯的,每每都把他提出的問題給回答得挑不出任何毛病出來。

甚至於,還透過回答這幾個問題,順帶表達了下她自己對於大夏和對百姓的關切之情,以及未來想要對大夏效忠的堅定決心。

看著侃侃而談的諸葛雲疏,吳縣令暗道這真的是一個九歲稚童能有的水平嗎?

想到這裡,不由感慨萬千——還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人誠不欺我!

“雲疏,可曾考慮過下場一試?”吳縣令好奇道。

其實,從他同諸葛雲疏的交談中,就可以看出,這位九歲的小三元,見識甚廣,就算說她一句博覽群書也不在話下。

所以,他就覺得吧,此女雖說年紀還小,但是對於八月份的鄉試,完全可以放手一搏下。

要是萬幸考中了舉人,那還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到時,定然會驚動整個大夏,甚至於聞名於周邊四國。

吳縣令代入了他自己幻想了一下,那可真是同祖墳上冒青煙一般得無上榮耀了。

倒是諸葛雲疏,對於吳縣令地激動,她也只是笑了笑,回道:

“學生年紀還小,夫子說,對於鄉試,不可操之過急,更何況,學生此時能力不足,還需要多多沉澱幾年......”

就算下場,她也不可能這麼急切,今年就去。

三年後,等她十二歲了,如若那時郡學同意了,她倒是可以前去試上一試。

見此,吳縣令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很快便回過神來,是了,諸葛雲疏如今已經是個小三元了,年紀還這麼小,她本就不用著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