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8部分

還有風向,高原上,風的方向不可能正好和你的路基通風管一致,風正好可以從通風管穿過,一旦風沒法從通風管透過,裡面的熱量便帶不走,對凍土也有影響。

另外,管內積雪、積沙就更加不用說,空氣對流不通,熱量就沒法帶出去。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最為關鍵的原因,通風管路基,造價太高,如果天路線都使用這種形態的路基,天路線的預算,搞不好要多好幾成。

因為通風管路基的侷限性,讓鐵路科研工作者們沉思,是否有其他辦法,來代替通風管呢?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鐵路方面的領軍人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他們發現,在堆積石頭的地面,這塊土地周圍的溫度,普遍較低,於是便對石頭,展開了研究。

經過研究發現,石頭堆積在一起,在沒有其他雜物的情況下,具有二極體熱傳導作用。

也就是說,堆積在一起的石頭,可以產生空氣的對流,從而帶走土壤中的溫度,降低土壤的溫度。

“拋石護坡路基,就是在路基斜坡上,增設拋石層;拋石氣冷路基,就是在路基墊層之上,設定一定厚度和孔隙度的拋石層。由於拋石層的孔隙性大,空氣可以在裡面自由的流通。當夏季表面受熱後,熱空氣上升,拋石中氣體處於熱傳導狀態,帶走熱量,且仍能維持較低溫度,防止熱量往下傳播。”林小勇道。

在舒城看來,拋石路基,目的就是一個,夏天,透過空氣對流,帶走土壤中是溫度,同時,拋石還能遮擋陽光,阻止溫度傳入凍土層,讓凍土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不至於融化下沉。

冬天,冷空氣可以透過拋石下滲,拋石中的拋石依舊處於熱對流狀態,較多的冷空氣傳入地基,凍土更加板結,穩定路基。

這種‘冷卻路基’的辦法,也是天路線,使用的最為廣泛的一種辦法,加上這種路基的造價並不是很高,利於推廣應用。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對拋石的粒徑大小的選擇,有一定的規定,還有就是拋石之間,不能有雜物,以防影響空氣對流效果。

當林小勇介紹完第一種高原凍土解決辦法,便開始為大家介紹第二種解決辦法。(未完待續。)

第四零八章 趨之若鶩的原因

對於一些稍微嚴重的凍土地段,用拋石路基的方法來建設鐵路,卻不太適用,因為拋石的空氣對流,未必能將凍土中的熱量帶走。

介紹完第一種辦法之後,林小勇繼續開口道:“對於第二種凍土層,依然是採用路基的方式來建設,稱之為熱棒路基!”

“所謂熱棒路基,就是將一根熱棒插入凍土中,其中熱棒的上部,裝有散熱片(放熱段),熱棒的下部直接埋入凍土中(吸熱段),熱棒中間為絕熱段,熱棒裡面,裝有液態氨,這就是熱棒的組成。”林小勇說到這,頓了頓,繼續解釋道:“液態氨,它的特性是在吸熱會轉化成氣體,遇冷會再次變成液體。”

“由於在天路線高原地區,一年中,相當長的時間內,周圍環境溫度低於熱棒吸熱段周圍凍土層溫度,熱棒中的液態氨吸收周圍土壤中熱量,蒸發成氣體;蒸汽在管內壓差的驅動下,沿熱棒中心通道向上流動至熱棒上部,遇到較冷的管壁後,冷凝成液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管壁流到吸熱段繼續蒸發,如此反覆,在寒冷的時候,就將土壤中的熱量透過熱棒,帶出去了,從而保證土壤中的溫度不會升高。”林小勇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週圍環境溫度降到很低的時候,其實土壤中的熱量也及其的低,凍土便更加板結,不會出現變形等情況。

如此一來,就達到了熱量傳輸的作用,不至於讓土壤中的溫度過高,導致凍土不穩。

林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