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皇后毅然道:“妾意已決,不必再勸。李將軍能讓我清清白白、平平安安離開這個世界已經是感激不盡了。九泉之下,我會為新的王朝和黎民百姓祈福……”
李巖無可奈何,揮手和眾人離開,關緊殿門,施禮為張皇后送行。
張皇后從容不迫地換上白衣白裙,懸樑自盡。李巖命人將她的遺體裝斂,護送回開封柳園安葬,使這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曇花一現的大梁女兒終於魂歸故土。
針 炙 銅 人
北宋天聖年間,劉太后垂簾聽政,指點江山。年方十六歲的宋仁宗趙禎專心讀書,學習治國本領。他天資聰穎,心地善良,只是體質較弱,小病不斷。一次,他飯後胃不舒服,忙請御醫診治。御醫小病大治,開了許多名貴的中藥。誰知服用後胃病越來越重,燒心,吐酸水,甚至厭食,人也越來越瘦,服侍他的人很緊張,趕忙稟報劉太后。
劉太后很重視,在朝堂上提及此事,有個大臣舉薦東京名醫王惟一為皇上冶病。王家世居東京,祖傳行醫,王惟一剛過不惑之年,醫術精湛,朝野聞名。王惟一奉詔進宮,對趙禎望聞問切之後,便掏出幾枚銀針,扎進龍體相關穴位,運用捻、提等手法治療。趙禎只覺區域性麻沉,並不感到痛楚。一會兒,他又佔點燃艾條燻熱穴位,趙禎頓覺胃部好了許多。經過幾次冶療,症狀消失,胃口大開,身體反而比過去好了許多。
“病好不謝醫,下次無人醫”,趙禎為此專門設宴答謝王惟一。席間,趙禎舉杯敬酒,說:“此次朕患小小胃病,吃了不少藥,花費很多銀兩也沒治好,王大夫妙手回春,只用幾根銀針,不用分文就治好了朕的病,卿能否說說你的醫術嗎?。”
王惟一有的放矢,侃侃而談:“針炙術是祖國源遠流長的醫術,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古代,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時,常被一些尖硬的物體觸碰到身體的某些部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上原有的疼痛減輕或消失了,這種現象引起有心人的興趣,經過研究,發現人體內氣血執行有很多大的幹線,稱做經;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支,分支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支,稱做絡;經絡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組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而在經絡上佈滿了穴位,如果刺激不同的穴位,就能治療不同的疾病。於是人們開始製造工具,有意識的刺入穴位,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積累,便形成了針炙術。中囯第一部醫學鉅著《黃帝內經》就貫串了經絡學說。”
趙禎笑道::“小病小痛,針到病除,簡單易行,這是個好辦法。”
王惟一正色道:“針炙術博大精深,奧妙無窮,陛下未免小看了它。它不是小打小鬧,可有可無,它可以醫治許多疑難雜症,甚至可以起死回生哩。”
趙禎不以為忤,恭敬地道:“請以事實證明。”
王惟一說:“昔日黃河流域有個虢國,太子病故,準備安葬。恰巧神醫扁鵲路過此地,詢問了太子病情後,認為太子是假死,可以救活。於是,他用砭石(即石針),扎入太子頭頂的穴位,太子很快有了呼吸,終於清醒過來。此事被虢國人到處傳頌,說扁鵲可以起死回生。”
趙禎沉思有頃,說;“針炙術是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造福黎民。特別是對那些看不起病的窮苦百姓來說,尤為需要。針炙術值得大力推廣。”
王惟一深受感動:“陛下有此真知灼見,這是大宋百姓的福氣。”他忽然皺起眉頭,口氣一轉,“凡事有利也有弊,針灸術如果掌握不好,也會害民擾民哩。”
趙禎忙問:“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唐代以前,醫生施行針灸術主要依照《皇帝明室經》,做為統一片的治療守則,因此醫療事故很少。後因唐末戰亂,《皇帝明室經》下落不明,因而在治療中便失去了行業標準。到了本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