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卻在披堅執銳為家人向清軍復仇,能有現在的表現已經很不錯了,再多奢求就未免有些強人所難了。
“不過……”陳文想了想,繼而說道:“不過以蕩胡侯之勇。也免不了遭逢意外,日後做事切勿蠻幹。而且能夠用心是好事。但一時的機智未必能夠持久。趁著年輕多讀讀兵書,如此必可有所裨益。”
楊開很清楚陳文前面的話所指何事,而且他跟隨陳文頗有些時日,自然也很清楚陳文對於麾下的幾個武將中最為欣賞的還是以武將的身份折節讀書的吳登科。
於是,楊開立刻回答道:“卑職謹遵大帥教誨,回去便尋個教書先生開蒙。日後也能像吳帥那樣為大帥效力。”
“如此最好。”
接下來,陳文並沒有讓楊開按照述職的流程去談他打算在任上如何行事,而是閒聊了起來。此番調動,陳文並不打算讓楊開獨立領兵,而是讓他繼續跟著那個水營遊擊學習帶兵。所以也無須他談些什麼,囑咐兩句便可以了。
由於楊開曾作為陳文的親兵,所以二人很是熟稔,聊的東西也很隨意。很快,這其中的話題便轉到了近期分田的事情上。
“此番分地,所有軍官和戰兵皆有有十畝軍田,本帥記得你的那份不在府城,可想好如何安排了嗎?”
軍田的事情楊開很清楚,最為陳文軍中的一份子自然是萬般的樂意於此,雖說他家常年做著海盜的營生,可是他卻清晰的記得他祖父在世時多次提到,祖上若非田土被那些有功名計程車紳串通官府強佔了去,也不至於做上這等營生,對於田土的渴望之情至今還縈繞在他的腦海之中。
“回大帥,卑職不會種地,所以打算讓衛所幫忙招個佃戶去種。只是其中有一塊卑職打算給家人豎個碑,每年拜祭的時候也算有個地方可去。”
聽到這話,陳文心中不由得一陣悽苦,楊開還可以為屍骨無存的家人豎個碑來祭奠,可是他來到這個時代已經一年多了,顯然是再回不去了,至於豎碑的事情卻也做不來,畢竟他的父母親人還遠沒有出生,又從何祭祀呢。
可是轉念一想,他今天在此奮戰,為的不就是讓後人不至生存在那兩百餘年為蠻夷統治,以及此後那百年的屈辱之中,而這其中的受益者也必然會包括他那些還沒有出生的祖先和父母親人,又何須急於祭奠?
“你若是打算豎碑,本帥可以為你寫份墓誌銘,也算是全了你的孝心。”
聽到這話,楊開大喜過望,連忙行禮謝道:“有大帥寫的墓誌銘,卑職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定會知道卑職眼下在大帥麾下奮勇作戰,為他們報仇,也一定會保佑卑職的,卑職代他們謝過大帥厚賜。”
“無須如此,這是你應得的。”
二人又聊了片刻,陳文估量著時間差不多到了出發的時間,便結束了這一次的述職。待楊開行禮退下,陳文也沒有了繼續傳喚下一個軍官的心思,只是隨手將那些“押題”帶在身上便起身出發。
會場在城內一處清理出來的空地,早已佈置完成。從軍營出來,陳文策馬於道路上,向著城門奔去,而他身後則是一隊同樣策馬護衛在側的少年親兵。
這些親兵都是戰後挑選出來的,至少陳文知道,他們中幾乎所有人都和清軍有著刻骨的仇恨,其中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金華之屠,就像他此前的親兵楊開、於力那樣,甚至包括前不久一向待其甚厚的姐夫胡二被清軍殺害的張俊也是一樣。這些少年在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卻要揹負著仇恨去參加軍隊,披堅執銳效死沙場,為的只是報仇雪恨。
只是陳文很清楚,仇恨這種情緒並不能讓人長久的奮戰下去,當年的那支由遼東漢民組成的東江軍與滿清仇深似海,可是毛文龍和陳繼盛死後,還不是大批大批的跟著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這些敗類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