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軍隊和清軍不一樣,滿清控制的區域,飯都難吃飽,所以發把刀,給根矛,有碗飯吃就能拉起一支人馬,戰爭成本低。
明朝社會發達,經濟富裕,戰爭成本比滿清要高太多。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名青壯在家一年能掙十二兩銀子,那麼他去參軍,一年至少要掙二十四兩,還要給其他的優待,他才會參軍,才會願意打仗賣命。
大明朝五十萬大軍,不可能光靠民族大義去感召,絕大多數人勢必還是會在乎自身利益,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不是,光說大義,不給好好可不成。
明朝對於北伐的準備,其實並不充分,如果反的只是大同一地,王彥或許會想想是不是放棄姜襄,但是整個山西都反了,一下牽制了滿清一半的兵力,那就是時不我待,機會難得,必須要出手了。
從九月間,姜襄佔據太原,檄文反清,河東全境皆反的訊息傳到南方,明朝就開始全力運轉起來。
大明再次債臺高築,命令朝廷所屬的工坊日夜生產,原來沒有資格打造火器的民間作坊,也被授權,幫助朝廷製造新式的火器。
鉅額的訂單投下來,各個作坊迫於生產壓力,只能擴充規模,而隨著作坊規模的擴大,又間接帶動了鐵礦和銅礦的開採和冶煉,以及運輸的發展。
大量失地的佃戶,因此而找到了工作,讓南京朝廷上下,都有些反應不過來,沒想到社會的矛盾居然可以這樣解決。
明朝社會正在劇烈的變革,這是數千年來未有之變,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遇見,南京朝廷也沒有經驗,只能摸著石子過河。
他們以為社會矛盾解決,但其實只是暫時的,軍工作坊不像紡織、制瓷,他生產出來的產品,必要要戰爭來消耗,現在有仗打,是能暫時帶動明朝的經濟,解決就業的問題,可是一旦打完,更大的問題又會冒出來,甚至將明朝帶向歧途。
備戰除了打造軍器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戰馬。
因為時間緊急,訓練合格的騎兵以經不太可能,王彥只能將四川的騎兵,全部抽調到湖廣來。
另外在明朝控制的青海招募義從,收購戰馬,不求騎兵懂得騎戰只求能夠用來代步,加強步軍的行軍能力,以此來抗衡清軍騎兵。
在整個戰略上,王彥決定對於金國採取防守的策略,將李定國等精銳士卒,全部從四川抽調出來。
入川難,可是出川卻比較容易,十一月間,在金軍退出青海南部之後,四川的騎軍八千人,加上招募的義從一萬,已及何騰蛟透過茶馬貿易,從藏區和青海換來的萬匹戰馬,都被調到瀘州,然後從此出發,乘坐樓船南下,前往湖廣集結。
第1172章北伐定策
十一月間,魯王和鄭成功早已撤往呂宋,南京朝廷對於唐魯兩派的軍隊,已經完成了整合。
內政方面,在朝廷施壓下,五德號妥協讓步,暫停追回欠款,江南的各個作坊,得以喘上一口氣紛紛復工。
在內部的問題解決之後,王彥開始專注的應對北方局勢,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伐的前期準備上。
金國加入清軍一方,在王彥的預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內,並不令他驚訝,只是王彥沒有想到,金軍進展居然如此迅速,直接將姜襄逼得困守太原,山西原本大好的局勢,居然崩壞。
按著之前的局勢,王彥認為姜襄堅持一年都沒有問題,可是現在看來,情況便不再那麼樂觀,王彥必須要做出開春就大舉進攻的準備。
十一月的江南,同北方一樣銀裝素裹,天氣溼冷,除了外郭城裡要上工的僱工外,大早上的都沒有什麼人起來。
清晨天還沒亮,幾名侍女就端來熱水、毛巾,拿著漱口茶水,來到王彥的臥室外。
為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