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感情是需要維護的,即便是窮親戚,這禮數也不能丟。
“嗯,幾位會長的地址我都記下了。”艾麗莎盡職盡責沒給他添什麼亂,做好了副手的工作。
在東京生活的人大都是臉譜化,會感覺特別虛偽,雖然禮數很多,但如果你和他成為朋友的話,那張冷淡的面孔也就卸下來了。
陳渤在這待了一週的時間,除了在公司裡主導了foxmail的新聞頁面調整之外,基本都是在華人團體中游走,生意沒談幾筆,感情溝通卻是到位了,他們當然不能和索尼、松下那些大戶比。不過和日本公司打交道那是笠原建司需要考慮的問題,他只是順道過來轉一圈,就算要摘果子也絕不是現在。
汪毅對他做出來的調整很滿意,沒有再說什麼,而且這本就是各取所需,我幫你,你也幫我。這和李樹森、梁宇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政客,相對而言要比那些索賄的low逼官員高了不知幾個段位。
結束了這邊的行程,陳渤又回到了鵬城。
“成浩,你帶人去一趟歐洲,我需要一份詳細的報告,具體怎麼做就不用我教了吧?”
“放心,都包在我身上。”蘇成浩拍著胸脯保證道。
雖然他的思維格局不夠大,有時候也會一根筋,但對你交給他的任務總會保質保量的完成。
提到歐洲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同,第一可能覺得發達,第二就是安逸,也有人會想到文藝復興,還有大航海時代的瘋狂和近代殖民全球的統治。但這些美好的願景大多是在西歐,而東歐現在的境況並不太美麗。
歐洲總人口7。5億,和東南亞相當,也相當於全球網民的總數,是不可忽視的一大網路使用者群體。
按照經濟體量來說,這麼多的人口,總能孕育出來一個龐大的網路帝國吧,但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歐洲雖然經濟強大,工業指數也很高,其中有兩項原因嚴重製約了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發展。
一是語言關,整個歐洲的面積也就比華夏大那麼一點點,但是語言可就雜了,幾乎一個民族一種語言。比如比利時這麼丁點大的小國就是荷蘭語和法語為主,德語為輔,甚至還有弗拉芒語。到北歐還有什麼芬蘭語、挪威語、瑞典語,林林種種起碼20多項。
你做個芬蘭語的網站受眾又能有多少?就算做個德語的,除了德國人和大表弟奧地利,也沒幾個人懂吧?
於是乾脆只做小網站,大型的搜尋引擎,門戶網之類的還是讓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搞去吧,雖然不可能盡善盡美,但聊勝於無。德國也有些不錯的網站,只是有心無力,便不了了之。
這必須得感謝一下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又推行“車同文,書同軌”的政策,不然估計也就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了。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網際網路本身是屬於年輕人的行業,但是看下歐洲人過得什麼生活就知道了,各個都是文藝範。有那時間出去旅行,玩玩古典音樂,或者研究一下繪畫、雕塑。
至於生計?完全不用考慮,歐洲的高福利絕對餓不死人,還讓你的生活悠哉悠哉,那誰還閒著沒事費勁巴拉得去創業啊?更何況歐洲整體的工商業模式是非常成熟了,也就沒有嘗試新鮮的必要。
美國人和華人咋就成了最熱衷網際網路的了呢?華人不用說,整體的商業模式還沒建立起來,都是窮過來的,那就得努力打破命運的枷鎖。美國人那大都是移民,論福利待遇不比歐洲,天馬行空的美國夢,也會讓年輕人不斷地去嘗試創新,去改變世界,實現自我的價值,就算失敗也有風投擔著嘛。
東亞、東南亞,北美三個地方都已經鋪開了攤子,歐洲又是陳渤早就砸下了一顆釘子,布好了局。進軍歐洲是道必選題,但那麼多國家,選擇在哪裡合適?怎麼才能輻射那些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