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0部分

,用泥巴曬土磚,房頂用蘆葦和稻草,勞動人手足夠,一天就能蓋好幾十所房子,一個月全村人都能住進新房。

難民們從遼東逃過來,變得一無所有。

可是原本的宗族鄰里。親戚朋友,稀奇古怪的關係網全都打散了……所有人都在一起勞動,聽從官吏安排,分工合作。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使命。

很快大傢伙就驟然發現,他們的工作效率成倍的提高,愣是趕在落雪之前,把房舍都弄好了。到了冬天也不用受凍了。

還開出了四百多萬畝田地,只等開春就能耕種。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工商業竟然也發展起來。

其實說白了一句話也是逼出來的,巡撫衙門答應給糧食。可是這些糧食只是暫借,以後還要還。

欠錢難受,欠朝廷的錢更難受,索性想辦法賺點錢。

有人開始養殖家禽牲畜,有人注意到草原上數量眾多的蘆葦,割了回來,編成席子,窮極思變,百姓們挖空了心思賺錢。

張恪對此早有預料,倒不是他多神,而是在河灣村搞出了經驗。只要有個寬鬆安全的環境,追逐富裕的本能就能促使百姓瘋狂起來。

當然張恪也不會僅僅看著,還要引導百姓,他搞出了兩條來錢的路子,一個是草原上的鹽湖,有大量優質食鹽和鹼,都是百姓必不可少之物。

明朝針對鹽政有開中法,也就是鼓勵商人把糧食運到九邊,九邊開具鹽引,商人拿著鹽引再去鹽場支取食鹽,送到固定地區販賣。

張恪和王化貞聯名上奏,請求在遼東恢復開中法,不過具體措施改變了一些,商人拿著糧食,布匹,鐵器到遼東,直接換取食鹽,運到銷售地點。

這一招相對開中法,由三角貿易變成了直線貿易,商人不用到處奔波,省了時間,而且價錢也便宜。

換食鹽,還能順道換鹼,要知道鹽是朝廷專賣的東西,可是鹼不一樣,可以隨便買賣。敏銳的晉商瞬間嗅到了商機。北方諸省多數吃麵食,都要用到鹼,每年算起來,也是一兩百萬的生意,豈能錯過。

幾大晉商家族派遣範文生和黃德祿等人找到了張恪,苦苦哀求,一定要把鹽鹼生意交給他們做。

張恪也很乾脆,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所有對草原的貿易,必須經過張恪安排的人核准!

上一次張恪雖然和他們也有約定,可是以他們的作風,肯定陽奉陰違,不過這一次,他們可要好好思量得罪張恪的後果了!

第二條來錢的路子就是毛呢,紡織可是地地道道的朝陽產業,後勁十足,工業革命就是紡織開端的。張恪特別規定,凡是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下,心靈手巧,不論男女都可以接受培訓,成為紡織工人。

每人一個月一兩三錢銀子,幹得出色,一年後工錢就能超過二兩!

尋常百姓,哪裡抵得住這個誘惑,父母長輩紛紛把孩子送去,哭著喊著讓工場收下。無形之間,竟然解決了工人短缺的弊病,呢絨紡織又加快了好幾倍,皆大歡喜。

……

巡撫衙門,大廳之上,燈火通明。

兩大排條案,後面坐著年輕的賬房先生,他們十指如飛,撥動算盤珠子,只能聽到噼裡啪啦的聲音。

張恪翹著二郎腿,一門心思品茶。王化貞卻在地上來回走動,額頭冒出了細膩的汗珠,不時唉聲嘆氣,凝眉瞪眼。

老先生這麼坐不住,也是有原因的,去草原屯田,成績一大把,可是遼東,乃至朝廷都鬧翻了天。

世家將門的佃戶跑了大半,他們甚至要動用自己的親兵家丁。才勉強把糧食收回來。可是來年怎麼辦,總不能讓家丁去種地吧!

這幫人五內具焚,氣得噗噗放屁。尤其是鮑承先,他岳父徐壽對佃農最刻薄,人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