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陳汴驛道。
而從第一、第二、第四鎮徵調的三萬精銳以及從第四鎮徵調的兩萬隨軍輔兵,組建的援汴軍主力,在窖山峽的南岸大營集結也已經有半個月的時間,目前還沒有大舉渡過淮河,正式開拔北上。
除了搭建窖山峽浮橋以及搶修北岸下蔡縣境內的驛道外,更主要還是在等襄北的最後一隻靴子落地。
呂輕俠裹挾太后王嬋兒一行人逃入襄州,據棠邑所得的訊息,李知誥沒有隨呂輕俠等人進襄城,就直接攜繼室蘇紅玉及諸子李摯等人乘船趕往梁州坐鎮。
在隨後數日冊立襄王,裁撤襄北都防禦使府、置荊襄行尚書省等事,皆是呂輕俠、周元、柴建等人一手操持。
襄北軍在之前三鎮禁軍主力的基礎之上,合併地方州兵,也隨之調整成為三個行營軍。
原左龍雀軍主力隨李知誥遷入梁州,置梁州行營軍,李知誥自領行營都總管兼領梁州刺史,兵馬規模維持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負責梁州以及新置金州的屯防軍政事務。
以左武衛軍兩都精銳,合併隨州州兵,編一萬隨州行營軍,周數領行營總管、兼領隨州刺史,負責大洪山西麓以及封鎖淮陽山西麓山口平靖、武勝等關的屯防事務。
此時以左神武軍為主,合併左武衛軍三都精銳、左龍雀軍一都精銳以及鄧均郢三州州兵,總計三萬五千人馬,置襄州行營軍,可以說是荊襄叛軍的主力,以荊襄宣慰使柴建兼領行營軍都總管,負責均州、鄧州、襄州、郢州防務。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