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行省制度,所有的地方都必須向羅馬無條件服從,所有的行省長官都必須是經過羅馬元老院的批准才能赴任。在這一制度下,無論是早期的羅馬共和國,還是後期的羅馬帝國,都能夠有效地控制地方。
在羅馬時代,行省可以算是大放光彩的時期,但它的光彩也不過綻放了幾個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行省也就暫時離開了歷史。
取代行省制的便是伴隨著法蘭克王國興起而產生的封建制度。由於法蘭克是以一個部落逐漸擴張成為一個王國,而後再成為帝國,所以在擴張的同時,它必須依靠封賞的方式,才可以保住盟友的支援。可是,封建制度在歐洲,卻被證明了除了將國家分散為數塊,無端挑起諸侯內戰外,別無其他效用。
封建制最完善的法蘭西,歷史上可說是深受其害。早年的英法百年戰爭,若非是北方諸侯的背叛,英格蘭也不可能佔據包括巴黎、蘭斯在內的大片土地。後期的宗教戰爭,以手工業者和農民為主體的胡格諾派,也不可能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與天主教內戰數十年,最後還間接造成瓦盧瓦王朝絕嗣。
從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時代,雖然透過一系列有效的削弱地方勢力的策略,法蘭西已經完全統一了,可像羅馬帝國那樣的行省制度,卻並沒有建立起來。如今,只是為了方便收取稅收,而建立起了一套完全沒有行政機能的財政區制度。這財政區的區劃,也是按照昔日封建時期領主領地的範圍來劃分,來源於習慣法,而非是成文的規定。
路易對法蘭西行政體系的憂慮由來已久,早在他主政科西嘉和洛林、阿爾薩斯時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雖然他正是因為弊端的存在才得以主政洛林、阿爾薩斯,卻也是他親手毀去了洛林、阿爾薩斯可以自治的基礎。
羅謝爾?費爾奈是7月份提出了改革方案,他的方案是保留舊有的財政區,但是在此之上,設立一個可以有權統轄地方的類似行省的行政單位。這些新的行政區,直接對巴黎負責,或是統轄一到兩個較小的財政區,或是將原先較大的財政區一分再分。
財政區雖然本身沒有行政功能,可正是因此,才產生了專職收稅的收稅官制度,而又由於地方收稅官沒有任何的監督,因此造成了地方貪汙成風。另一方面,之所以不以原先的財政區區塊為新行省的劃分作為基礎,還是為了能夠削弱一些強大貴族的實力,特別是奧爾良公爵。
財政區名義上是為了替國家或國王收稅,但由於不少區域是歸某些貴族所有,因此某些地區的稅收是直接進入那些貴族的口袋。其中如奧爾良公爵,每年都能夠從巴黎南方最富裕的盧瓦爾中游的奧爾良地區獲得三百餘萬的收入。而最為富有的彭蒂耶夫公爵,也完全是依靠南方圖盧茲地區每年五百多萬的稅收,才可以一直保有法蘭西首富的地位。
按照羅謝爾?費爾奈的策劃,新的行省在地方上將直接統轄行政和收稅的權力,無論該地區的稅收最後是否需要交給貴族,都必須先繳納給國庫,而後再由國庫統一支付這筆錢款。在整一套過程中,因為所有步驟都是在行政體系下進行,而且原先的財政區又被劃分、重組,所以貴族們並沒有辦法來參看具體的賬本,這就足夠讓路易從中秘密地偷取貴族們的錢款,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以此掌握貴族們的財政來源。
7月份提出的方案,卻一直到九月份才決定提出,路易從來就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卻為了能夠一擊成功,也做了許多準備,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
路易雖然利用內閣會議的方式,來透過每一項決案,卻並非是真的依靠於這群內閣大臣。在決定提出行省方案前,他已經就此事做了不少方案設想,更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