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繼續說道:“路易十四陛下曾經發布楓丹白露敕令,使得國內的新教徒被驅逐,新教教堂被拆毀,新教徒的財產被沒收,並天主教成為了真正的國教。而您,曾經推動宗教寬**令實施,使得法蘭西成為了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並在改革過程中,沒收了教會財產,打擊了教會勢力。”
路易自信地註釋道:“楓丹白露敕令使得大量手工業者逃離,而且宗教**已經落後於時代,天主教會也不過是壓迫農民的劊子手。為了公平,也為了國家利益,我這麼做非常正確。”剛一說完,他突地一怔,心疑道,“沒錯,他說的沒錯。我對付教會的舉措,正和路易十四如出一轍,重要的是,竟然連結果都一樣。”
路易十四之所以採取**政策,並非是因為他本身的宗教信仰,而是為了保證在法蘭西只存在“一個上帝”,繼而確保“一個國王”,最後達成“一個國家”的狀態。
自教會改革以來,教派紛爭已不止一次地製造出國家內戰的例子,法蘭西亦受害頗深。而教派紛爭所形成的最大破壞,便是活生生地將本就連結得不緊密的崇高羅馬帝國給拆得更為破碎,並使這個原本政權不統一,信仰、民族卻統一的國家,注入了出政權矛盾外的另一矛盾——宗教矛盾。
路易十四的舉措,有效地防止了法蘭西如崇高羅馬帝國那樣趨於分裂,同時,也阻斷了內戰的可能,更為重要的是,他以統一宗教的方式鞏固了王權。不過,他那個時代如此做並無過錯,在一個世紀後,啟蒙思想蓬勃發展的時代若繼續如此,那便不太明智。
路易推動宗教信仰自由之時,天主教會早已因腐化而被人唾棄,民眾也不再如百年前半熱衷於教派之爭。因而,他透過推動信仰自由,以獲得開明君主的名聲,並藉此加強個人威望,進而鞏固了權力。
伏爾泰長嘆一聲,語重心長地說:“陛下,您所做的一切與路易十四陛下沒有太大差別,所以,您也有可能重走路易十四陛下的老路,法蘭西也會經歷一個迴圈。也許在一百年後,您的後代就將接手一個與十年前的法蘭西差不多的國家。”
路易內心一怔。
伏爾泰不斷敬慕著不列顛的立憲君主制,並認為法蘭西能夠透過開明**,慢慢過渡到立憲君主制。他原先不斷沒有就此事多說什麼,而今突然出言提示,便好像遺言一般。路易心中有所預料,覺的他是覺察到自己來日無多,故而要將未完成的理想一併說出。
路易雖然沒有與伏爾泰交換過這些事,但他深知伏爾泰的理想,並也認同這是最佳辦法,而且也想要如此做。如今,他並沒有因伏爾泰的思想而產生憤怒,相反,他的心中有些不捨,他捨不得一位值得尊敬的人離去,縱然這是生物規律也不捨得。。。。
論壇貼子連結
第四百九十八章急報
第四百九十八章急報
“先生,我明白你擔心的事情。”路易深吸了一口氣,凝重地說道,“暫時還不是時候,但我會按照計劃推動改革,在不久的將來令這個國家過渡到理想的狀態。”
理想的狀態也終究只是理想,即便是不列顛王國的君主立憲亦有其自身的問題,**制亦非是真正優越於**制度的制度。然而,**制能從根本上避免暴君的出現,並能從制度上消除**乃至**。
在**制度下,一個掌握了絕對權力的暴君,對國家的危害遠大於在**制度下的一千個自私自利的政客。當某一人掌握了一個國家的絕對權力時,若此人是碌碌無為的庸才,那國家就將陷入混亂,反之,此人若是英明神武的有道明君,亦可能危害國家以及國民。
從亞歷山大大帝至路易十四,任何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偉大君王”,其成名之路必然是一條被本國民眾及周邊國家人民的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