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頂端的紅瓦彩脊,呈現出氣派和典雅。在漢白玉的臺階上,他想起舅舅給他講《古蘭經》中阿丹偷吃禁果的故事,此時,他覺得他就像偷吃禁果的阿丹一樣體驗著人生的悲歡離合。進入大殿,殿內寬敞明淨,周圍的門窗雕樑畫棟,技藝精湛的藝人把內地塑造那些經典廟宇的手藝帶到了這個藏、漢、回、蒙等雜居的貿易老城,雕刻著回民從中國西北來到這裡的創業故事。這些雕刻古色古香栩栩如生,有軍人、商人,他們以回回特有的生存本領,在這個民族遷徙的大走廊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高懸著琉璃燈的大殿正中的米哈拉布(祭壇),鄭雲龍用做過小淨的雙手向真主安拉祈禱。此時,一種大累之後的茫然所帶來的恕罪感讓他有找到父親的感覺,眼淚不知不覺地流淌出來,奪眶而出的淚水猶如一句句心言在向真主傾訴,傾訴童年的不幸,少年的不幸直到青年的不幸,生存是如此的艱難,就連每個人在年輕時理所當然的愛都會以殺人的方式來獲得,“大愛的真主,難道我的生命就如此低賤?生存和愛就如此艱辛?”他在冥冥中訴說著。
“年輕人,你已經臥跪在真主安拉的面前多時了,虔誠應該用心去完成,起來吧。”一位老者的聲音把他從冥想中拖回現實。老人面目清秀,神情和藹,拄著柺杖站在旁邊,他戴著白色項帽(回民的標誌),手裡的柺杖與其說是拄著,還不如說是拿著的一個道具,一種風度。
“老人家,請問你是……”
“我是比你來康定早七十年的穆斯林兄弟。”
“你怎麼知道我是初來康定的。”
“還用問嗎?來這兒的所有穆斯林兄弟,從孩子到老人沒有我不認識的。”
老者的話語即出,讓鄭雲龍感到出語不凡,“請問老人家的尊姓大名?”
“他就是這個寺的分會長買友祥阿訇。”旁邊的陪同者說。
“哦,阿訇,我叫鄭雲龍,成都永慶巷來的回回,失禮了。”他連忙躬身鞠禮。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7 馱腳娃(馬幫)的家園——鍋莊(5)
“哎,不知者不為過嘛,什麼,永慶巷?你說你是永慶巷的?”
“我從小就住在永慶巷,可以說是在永慶巷清真寺長大的。”
“是嗎?”老人有些詫異,若有所思,用柺杖朝大殿外指了指,示意他一道出去。
“是的,小廟街清真寺的王阿訇、馬阿訇是看著我長大的。”鄭雲龍說著去攙扶買阿訇被拒絕了,買阿訇步態穩健,花白的長鬍須走起路時微微有些抖動,像微風在吹動大樹的樹葉。
坐在大殿外的石級上,買阿訇問道:“看見你淚流滿面,來康定遇到不順心的事嗎?”
買阿訇一番關切的問話,更加勾起了鄭雲龍的心酸,他沒有回答,只是默默地點點頭。
“家裡還有什麼親人嗎?”
“奶奶和舅舅,我父親是當兵的,戰死在青海,那年我五歲,聽到父親戰死的訊息,母親的病情就加重了,不久就死了,母親死後我就跟著舅舅一起過,舅舅就是小廟街清真寺的管事,我在清真寺生活近十年。”
“萬能的真主,用你的慈悲拯救這個迷失的青年吧。人走到這個份上,真是不幸。”買阿訇拍拍他的肩以之安慰,“不過,你是穆斯林信徒,挺起腰來活下去,萬能的真主啟示我們:他創造萬物,並加以精密的註定。在逆境中更應該不氣餒,克服困難,轉危為安。”
鄭雲龍跟著阿訇一道背誦“克服困難,轉危為安。”十年的清真寺的生活,真主的語錄在他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源源不斷根植在幼小的記憶中。“我一定記住你的提醒,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拼命活下去,這是真主的訓誡。”對話彷彿在真主的巧妙安排下繼續著,“阿訇,康定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