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孫權兩人並不像表面上的那樣和睦,只是相互間都藏在心裡罷了。
由於孫策的知遇之恩,周瑜死心塌地為了江東賣命,從無二心所言。
然而“功高蓋主”這個被歷朝歷代帝王所擔心的事,便在孫策去世之時降落在了可憐的周瑜身上。
昔日孫策過世,託付周瑜輔政,並不是孫權沒有那份能力。孫權若是沒有那份能力,又豈會小小年紀救了一家子性命與亂軍之中呢?
因此足見孫權之英智。
正是因為如此,孫策才有了託付後世,囑託周瑜、張昭等人共輔孫權。
身為帝王,疑心過重不好、沒有疑心也不行。
這一切,周瑜都知道。
可是為了一個名聲,為了一個知遇之恩,他縱有造反之力,縱有造反之才,卻沒有了造反之心,卻是依然要揹負著被猜疑的事實而不敢自辯。
既然如此,他一死也便罷了!
可是他卻偏偏生了一個聰明更勝於他的兒子,周循!
周循,字伯謙。五歲作詩,七歲習劍,九歲替父謀策取下江東士族陸家的徹底歸順;十五歲入仕,一條長槍技壓群雄,奪得比武頭魁,被孫策封為騎都尉;十六歲察言觀色,發現孫策亡故之後的父親不同於以往;十七歲的他透過各方手段的打聽,推斷出父親的難處,遂諫言父親退出仕途不成,而自身隱退歸家。
可見,周瑜這個兒子是多麼的有能力。
他僅僅是透過對周瑜的表情的觀察,便感覺出周瑜的變化。
這需要多麼細緻的觀察能力呀!一個十六歲的孩子,雖然說那個時代的孩子十六歲就已經快成年了!
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他憑藉自己在軍隊上的關係,打聽了一些與父親相關的事情。只是一些相關的事情,他就可以推斷出父親所面臨的局勢,能夠了解到父親的難處。
想一想,這人得多麼聰明呀!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得多麼強!他多麼的自信,又多麼的謹慎!
如此謹慎、多謀、自信的人為何沒有提醒周瑜莫要盲目進軍呢?
因為,他根本就沒在周瑜身邊,而是待在柴桑的家中。
幾年來,他一直在家中休養,偶爾會出去遊玩一番。
父親的去世,他很悲痛。
但是他卻顯得很平靜,似乎早就有所預料一樣。正如他對送喪的人說道:“父親到底還是解脫了!請你們稟報吳侯:父親的後事,我會自己打整的。”
等到孫權親自帶人來給周瑜送終之時,他站在府前,攔駕說道:“承蒙吳侯器重,父親泉下有知,心亦有慰。然臣子不敢託王侯之喪葬大禮,否則泉下難安。草民還請吳侯與眾位大人府中休息。”
這番話說得不卑不亢,卻也給本來就是做作的吳侯孫權一個下臺階。
孫權卻還假惺惺的說道:“公子言過其實。汝父於我江東乃是有功之臣,孤以王侯之禮安葬亦不為過也!”
“吳侯心意深重,草民代父謝過。天下百姓得知吳侯如此禮賢下士,日後當入吳者相繼而來,以感吳侯之恩重!然,父亡子葬,天下之禮也!還望吳侯應允!”周循只是讓孫權等人在靈堂之前拜祭周瑜靈位,執意請他們回府休息。
孫權這才聲言:“公瑾有大功與江東,孤當表封喬夫人為一品夫人,汝襲都元侯。”
喬夫人在一旁趕忙謝恩。
然周循卻是推讓,翻身拜倒,謂曰:“草民昔日辭官而歸,乃是自感才華遺盡,無能為以助吳侯。今豈能襲父之位,豈不是有誤於主公乎?某弟周胤之才,可比某當日也,可請吳侯賜父之爵位於他。”
孫權一看,好嘛!老子給你臉,你不要臉呀!
正欲發怒,卻見諸葛瑾在一旁使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