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在樞密院中頗受重用了,鄭居再進入參知政事,這讓梅、田兩家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衡。
不過江烽的態度還是很堅決,這不能以平衡來論事,而要考慮未來的工作推進,最終才將鄭居敲定下來。
而對於嚴序進入參知政事名單同樣也有異議,認為嚴序寸功未立,僅以其父的名望和對淮右的親附就納入參知政事名單,未免有些太過於高看了。
在這一點上,江烽也知道難以讓每個人都滿意,嚴序態度明朗,不乏能力,兼之需要考慮廬濠二州非楊氏族人計程車紳們的態度,所以納入也是應有之意。
最終徐州的蕭憲和兗州的郗曇二人雖然在徐州和兗州名氣頗大,蕭家和郗氏皆為本地大族,官員輩出,尤其是郗氏更是金鄉第一望族,但因為考慮這些官員剛入體系,還需要進一步考察,所以都沒有進入最後名單。
今日參加議事會議的參知政事中楊勳就未到,江烽給了他這個殊遇,楊勳卻不能不知趣,明確上書表示自己精力有限,不會參加議事會議,江烽也同意了他的請求。
議事會議也分為三類,一類是每旬召開的常務議事會,主要是對日常工作的推進進行研究,同時對期間需要討論安排的工作進行研究;第二類是特殊事務需要緊急研究的會議;第三類則是每三個月才召開的重大事務研究會議,這種會議江烽也要參加,而每旬的會議江烽則不參加。
今日的議事會議顯然就是要對未來一段時間涉及到淮右和武寧兩節度使府轄地的重大事務進行一個會商研究,最終拿出決策。
政事廳下設的各曹司仍然還處於艱難的組建階段,繁雜瑣碎的具體事務需要一步一步來鋪墊搭建。
尤其是從淮右設立伊始,轄地就在不斷膨脹,可以說整個行政架構就沒有真正的確定下來過。
往往是剛剛出爐一個新框架,淮右的地盤又變化了,新增加進來的轄地和原來的轄地情況截然不同,涉及到需要應對的事務也不盡一致,這就要求在相對應的行政機構設立上有所側重。
從光澮到淮右,又從淮右到吞併廬濠二州,再到淮北納入,進而兗沂二州進入,這其中大部分時候其實都是一種軍管的方式來替代。
但是現在軍管的形式顯然已經不適合如此龐大一個區域的管理了,尤其是在面臨著未來這一區域將要以發展和積累的方式來應對江烽繼續北伐以抗衡可能到來的胡人南侵這一現實威脅,所以儘早確定行政架構,恢復地方民生髮展,乃是當務之急。
事實上在之前,江烽也分別與陳蔚、王煌、杜拓、鄭居、嚴序等人進行過多次單獨交談,一方面要對目前淮右(武寧)各州的行政官員安排進行磋商,一方面也要就淮右(武寧)目前亟待解決的政務進行敲定。
另外還需要就下一步淮右(武寧)軍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與政事廳這邊進行協調。
在江烽看來,只有讓政事廳和樞密院這邊的事務協商機制進入一個良性對接,自己確立的這個架構機制才算是基本成型,才能讓自己稍稍緩解一下壓力。
“澮州刺史人選既然張公認為許信足以勝任,那麼就定下來是許信了,相比許信在大道學堂中既授課,也算是學習,兩年裡也該有所收益才對。”
江烽首肯了王煌提出的人選,敲定了許信出任澮州刺史一職。
這是王煌和張璜之間共同商定的澮州刺史人選。
許信也是許氏旁支,甚至在最早的崇文書院中還擔任過江烽的老師,後來江烽在澮州組建了大道學堂,邀請了許信出任授課教師,同時許信也有意仕途,在大道學堂錘鍊了兩年,眼見得自己不少學生都已經踏足仕途,自然也有些不甘寂寞了,所以在張璜的推薦下,許信這一次也算是入圍了。
目前政事廳考功司主要由王煌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