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封”兩個襁褓之中的嬰兒。有恩有義,有理有情,有度有節,慈禧的手腕也相當之漂亮。
在政治上,御姐是愈來愈成熟了呀。
不過,太熟了就不是很好了。
還好,御姐還沒熟到那個程度。
一系列的“加恩”、“溫諭”,盡心竭力,唯恐不周,隱隱約約透出這麼層意思:之前,兩人因呂氏生出了嫌隙;現在,御姐正著急彌補這道裂縫。
猶如男女交往,吵了嘴,賭氣“冷戰”,首先沉不住氣的那一方,似乎總要吃點小虧。
呃,不是“猶如”,關貝勒和聖母皇太后,確實也算“男女交往”。
至於“請太后閱兵”,並非因為封了這個、封了那個,就“報之以瓊瑤”。這件事,關卓凡在去日本之前,就開始籌劃了。
請太后走這一趟,於公於私,都是大有好處的。
關卓凡要利用“太后閱兵”,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最高統治者不能再玩什麼“垂拱而治”了,即便是君主制國家,皇帝和國王也必須走出深宮,直接面對國民和世界。中國的皇帝和貴族集團、文官集團,玩了幾千年的“中樞—地方”分治模式必須徹底打破。不然,中國就不算真正的中央集權國家,工業化就不可能在中華大地獲得真正的成功。
這個改變,包括思想觀念、行為模式、政治制度——都要改,都要變。這一切,自“太后閱兵”始。
走出深宮,直接接觸工業化的成果和象徵——一支基本近代化了的軍隊和全世界最先進、最龐大的鐵甲艦,慈禧的眼界會大大擴充套件,觀念會朝著關卓凡希望的方向改變、靠攏,在接下來的改革和建設中,會給予他更多、更堅定的支援。
副作用當然也是有的,還會很明顯:御姐本來就聰明,眼界愈寬,見識愈廣,就愈不易影響和控制。
食得鹹魚抵得渴,關卓凡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再說,他也準備了針對這個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最高統治者要“走出來”,但“走出來”的模式要徹底改變。
以前中國皇帝出巡的模式,基本就是這個老大帝國的一個縮影:龐大,臃腫,步履蹣跚;無數資源浪費在炫耀性消費上面,而不產生任何實質性的收益。
這種“面子工程”,在農業社會結構穩定的時期,還有威懾和麻醉被統治者的作用;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大變局中,還這麼搞,就只有擾民和讓國家財政失血的作用了。
工業社會也有自己的“面子工程”,不過可不是這麼玩的。
國家元首出巡的模式,必須變為:輕車簡從,提高效率,講求實效。這個,也自“太后閱兵”始。
這就是為什麼關卓凡要將“太后閱兵”的一切儀仗、關防,全部拿到軒軍手上——並不僅僅是為了堵言官們的嘴巴。
還有,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將婦女從家庭中解放出來,變成工業生產的勞動力。為此,應該提倡和鼓勵女人介入社會乃至政治事務。太后是女人,雖然這個女人的身份太特殊了,和“婦女解放”未必能夠直接扯的上關係。但太后走出深宮,親臨軍前,對打破男女之防,總是一個有益的開始。
可是,太后的手,會如某些人擔心的那樣,就此伸進軍隊裡面嗎?
怎麼可能呢?士兵對太后個人的好感確實會增加,但閱一次兵就想對軍隊發生直接影響,那是天方夜譚。太后閱兵,不能說一點副作用沒有,但還是那句話,食得鹹魚抵得渴,畢竟,其正面作用是遠遠大過負面作用的。
何況,前面說過了,關卓凡有“一攬子解決方案”呢。
以上算“於公”;而“於私”,也大有好處。
太后閱兵,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