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面上眾多艦隻“演練陣法”,前進後退,左轉右拐,如果不是行家,只好看個熱鬧,到底如何“變陣”,又變成了什麼“陣型”,其實是看不大明白的。
為了讓聖母皇太后看懂各種“陣法”之裡就——不然,“演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關卓凡專門找人,用磁石做了張圍棋棋盤大小的“磁碟”,又做了二十二隻小小的艦船模型,每一隻都插上了名牌,自“冠軍號”以下,一一標註了艦名;模型船底下,嵌了磁鐵,能夠牢牢吸附在“磁碟”上,顛簸起伏,也不會滑落。
海面上,各艦此來彼去;“磁碟”上,關卓凡隨之擺弄移動對應的艦船模型。如此一來,“陣法”如何變化,聖母皇太后就看得明明白白了。
慈顏大悅:真是太貼心了!
首先出場的是“一字長蛇陣”。
所謂“一字長蛇”,即“閱艦式”和“海上分列式”時使用的“單縱隊”,也即各艦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縱隊。不過,和“閱艦式”、“海上分列式”略有不同的是,戰鬥隊形的“單縱隊”,艦隻和艦隻之間的距離要近許多。
這個“一字長蛇陣”,算是風帆戰艦時代的標準戰鬥隊形。
風帆戰艦的火炮,主要設定在兩側船舷,因此,側身對敵,是風帆戰艦的自然選擇。隨著船隻操控效能和火炮射程、威力的提高,早期的火攻、跳幫戰術的重要性隨之降低,最終,風帆戰艦時代的海戰,形成了標準的戰列線戰術:
對陣雙方在交戰前,先將各自戰艦排成一列縱隊——即“一字長蛇”;然後,雙方艦隊同向並列而行,或對向交錯而行,並在行進中以各自內側舷炮對敵進行炮擊。
此時——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葉,是一個風帆戰艦向鐵甲戰艦過渡的時代,軍艦的動力已經發展為蒸汽風帆混合動力,但火炮的設定,和風帆戰艦時代依然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艦艏炮、艦艉炮,雖然在某些艦隻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的加強,但就整艘軍艦而言,依舊是以舷炮為主——包括最新式的勇士級的“冠軍號”。
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戰鬥教範》中,依然明確規定:“一旦進入全面進攻,各分艦隊應該儘可能地運用最有利的優勢與鄰近的敵人作戰;各分艦隊所有的艦隻,都應盡力和其分艦隊長官保持一線佇列前進……”
為演示“陣法”,受閱編隊離開演習海域,然後重新進入。
第一個出現在海平線上的,是“射聲號”。接著,“海軍中將號”、“馬里蘭號”、“傑斐遜號”、“密西西比河號”……次第出現。
最後一隻,是“弗吉尼亞號”。
“射聲號”汽笛長鳴——這不是喊給身後的同伴們聽的,而是告訴聖母皇太后:俺們要“擺陣”啦。
小愛德華髮出“左滿舵”的指令,“射聲號”急速右轉,湛藍的海面上,龐大的艦身劃出了巨大的白色尾流。
等一下!“左滿舵”——“急速右轉”?
喂喂,那個舵手,你搞錯了吧?
沒有搞錯。
現代的艦船轉向指令,以船頭為準,“左舵”就是船頭向左轉,“右舵”就是往右轉。但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艦船,執行著一種奇葩的“舵柄指令”——以船尾為準:“左舵”,船尾向左轉——即船頭向右轉;“右舵”,船尾向右轉——即船頭向左轉。
這套叫人精神錯亂的東東,直到二十世紀初,保守的英國人才徹底放棄之,轉而改用國際通行的船頭轉向指令。
唉,改革這個事兒,真心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