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遭殺掠,民靡孑遺。平、慶、涇、固之間,千里荒蕪,彌望白骨黃茅,炊煙斷絕,被禍之慘,實為天下所無。”
又說,“師行所至,井邑具荒,水涸草枯,賊因此多所死亡,官軍亦因此而艱於追逐。”
關卓凡的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心裡邊好像壓進了一塊沉甸甸的石頭。
繼續看,官軍進入慶陽城,“郡城一帶杳無人跡,城內荒草成林,骨骸堆積,奇禽猛獸相聚為藪。”
“先令勇丁斬荊披棘,掇拾骨胔掩埋,城中方可駐紮。”
“兵士仔細搜尋,城內原三千餘戶,現百十人不存矣!”
上邊說的是城內,下邊說到了城外,“時有一二遺民,居住巖穴,採食草籽,形類鬼魅。忽見有人蹤,以為賊至,望即狂奔,追及詢問,不但不知賊耗,亦不辨年月。”
關卓凡想,這說的還是慶陽府周圍的情形,那裡地勢較為複雜,有山峰,有溝壑,百姓還可以藏匿,董志原平坦空曠,百姓又該逃去哪裡?大約是回匪佔據一村,這一村便是“絕戶村”了!
山珍海味,吃在嘴裡,已全然不辨滋味。
想起一句詩來:千村薜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
偷覷慈禧,坦然進食,優雅如常,心裡面不由長長嘆息了一聲。
接下來,就是如何善後、恢復了。
左宗棠認為,“兵事方始,必先陝西接壤之平、慶、涇、固一帶,佈置大興屯政,然後進可戰,退可守。”
為此,左宗棠“一面派撥官軍扼守董志原各要隘,一面辦理兵屯、民屯,慶陽、合水、寧州,次第經理。”
具體的善後恢復辦法,左宗棠提出了五款十條,大致是:
第一,遴選官吏。
左宗棠請求朝廷,“破除文法,遴訪甘肅人員,署理慶陽府州縣各篆,召輯流亡,計口散糧,以延喘息,以規久遠。”
第二,招徠難民。
慶陽府已成空城,必須充實人口。人口從哪裡來呢?左宗棠決定,將流亡在外的平、慶籍難民招回原籍。
這些難民,大多流入陝北,不少已經淪為土匪。招回原籍。既充實了慶陽府的人口。又解決了陝北的治安問題。
還有。“陝北延安、綏德地方,民人可免逼處之嫌,不起主客之釁。”
第三,大興屯墾。
左宗棠規劃的屯墾,分“兵屯”、“民屯”。
“擇險隘為兵屯,統領、營官主之;就堡寨為民屯,府、州、縣主之,均因其地之所宜。”
現在是冬季。規劃妥當,來年一開春,即可“播種粟、糜、蕎、麥諸種,督課軍民,日事鋤墾。”
第四,增設縣丞。
左宗棠批評朝廷,過往對甘肅的行政建置,太過忽略,並指出,這是造成回亂暴起之初。應對無力的重要原因。
這是事實。朝廷收服了天山南北路、拓土新疆之後,對於西北地區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新疆和陝西的,二者之間的甘肅,確實被嚴重忽略了。當然,經略新拓之地,需要佔用大量資源,此多難免彼少,平衡不易保持,也是原因之一。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左宗棠指出,董志原“地居秦隴要膂,形勢之重,自古已然”,可是,行政上,董志原卻長期由安化、寧州、鎮原三州縣分轄,不但事權不一,而且因為同時處於三州縣的邊緣地帶,自然而然,同為三州縣所忽視。事實上,變成了一個“三不管”地帶。
左宗棠說,董志原“向未設官吏,錢糧詞訟,一切經理乏人,民多不便,政教不行,奸宄藏匿,關係非小。”
因此,他奏請朝廷,在安化縣的建制內,增設縣丞一名,名“董志縣丞”,並定位“繁要之缺”,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