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5部分

手。

相對於其他還有些保守的幾位先生來說,那位性格有些急躁的束星北教授,更是將電晶體的完善與雷達的逆向仿製包攬了下來。不過他要求將他從浙江大學帶來的幾位學生,都加入到自己的研究組織來。

對於他的這個要求,楊震沒有表示任何的反對。不僅僅是束星北教授,對於其餘的幾位教授,楊震除了點名王淦昌先生必須要參加核武器的研製之外,其餘的助手幾位教授可以優先的挑選。

不過楊震要求幾位先生,拋棄門戶之見,儘可能的多帶一些學生。畢竟那些剛剛畢業的學生,在很多方面只能算是一個菜鳥。按照部隊上的傳統來說,都是一群新兵。在很多方面還需要這些教授的提點和幫助。

不過這幾位先生答應了歸答應了,必要的裝置也已經搞到,可以用來提取濃縮鈾的資源也找到,但卻並不意味著楊震的這個計劃會有序的進行。在計劃的全面展開之後,楊震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居然是綏稜境內砂岩型鈾礦的開採問題。

對於對地質學一竅不通的楊震來說,他壓根就沒有想到過眼下基本開採的巖鈾礦石,與根據地內主要為砂鈾礦開採的區別。他關心的只是核武器的結構和組成,以及研製方式。壓根就沒有想到鈾礦和鈾礦之間,因為種類不同,開採和提煉出基本鈾的方法還不一樣。

他還以為鈾礦的開採方式,與別的礦物開採差不多,關鍵是在提煉上有著極大的區別。單單就一個砂鈾礦的開採問題,就整整的拖延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全得以解決。而砂鈾礦的開採與提取,只是研製過程中遭遇到的第一隻攔路虎而已。

還有離心機的仿製問題,也困擾了許久。有了圖紙和核心技術,並不意味著能製造出來符合標準的同類裝置。東北根據地脆弱的工業基礎,使得對這兩種裝置的仿製遲遲無法完成。雖說在實驗室內完成了基礎的仿製,但是卻是無法大規模的製造。直到四五年初,才在吳徵鎧教授帶領的課題組整整四年的苦心鑽研之下,解決了生產工藝的問題。

還有進行鈾濃縮時候需要所消耗的巨大電力,也成為抗聯的一個相當嚴重的負擔。雖然在四二年利用美國進口的一批發電和輸變電裝置,在林口專門新建了一個大型的火力發電站,卻依舊有些供不應求。

甚至為了滿足鈾濃縮的巨大電力消耗,抗聯將從孫吳日軍修建的火力發電站內的幾臺德國造的火力發電機,也調撥給了提純工廠。並同時將牡丹江電廠新擴充的發電能力一半也調撥過去才勉強夠用。

而整個研製過程,從一九四二年初全面展開。卻是因為一系列的技術上難以克服的原因,以及資金投入無法充足滿足需要。直到五年後的四七年才完成最後的基礎設計,並提純到足夠製造第一批實驗研究用五枚核彈頭的核燃料。其中鈾彈兩枚,更為先進一些的鈽彈三枚。

但是因為沒有合適的試驗場,實爆實驗卻是始終無法開展。直到四八年底新疆完全解放後,才在羅布泊的荒原上修建了中國自己的第一個核試驗基地。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真正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並在四年爆炸了第一枚氫彈,完成第一次的熱核實驗。

與進展緩慢的原子彈相比,導彈的發展卻是要快的多。在戰爭結束前的一九四四年,抗聯的第一臺火箭發動機就完成了試車。在第二年第一枚使用液態燃料,射程在九百公里的短程彈道導彈就成功進行了實驗。並在四七年,即實現了實戰化的部署。

第三百三十九章 不能確定

而幾項課題之中,進展最快的是幾位科學家利用現有的裝置,在四三年就搶先搞出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原子反應堆。而在研製的過程之中遭遇到的困難,這些都是研製工作在四二年初全面展開之後,楊震所沒有預料到。

相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