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母妃請了先生給兒臣講解。”
子嬰再問及讀了什麼書籍,贏文廣說了出來,有法家的《商君書》、《韓非子》,有兵家的《吳子兵法》。
他又再問及具體內容,贏文廣把一些內容說出,再解釋其中含義,說得頭頭是道。
兒子這樣,是嬴子嬰樂於看到的。
看到皇帝喜歡兒子,馮幽蘭和王思都眉笑顏開。
這天晚上,子嬰讓王思侍寢。
第二天,麒麟殿。
相隔數月,皇帝終於再上朝。
各臣子彙報情況。
少府盧德道:“陛下,白渠建造順利,水工史祿不僅督造水渠,還誠心教導二十名弟子。”
子嬰道:“史祿做得不錯,若能把一身造詣對弟子傾囊相授,有弟子青出於藍,那就是大秦之幸。”
典客蘇術道:“陛下,臣已按照陛下要求答覆羌王使者,使者說,要回去稟明羌王,由羌王定奪。”
鄒離道:“陛下,羌人焉能抵擋匈奴,不容羌王不答應。屬國越多,越能壯大秦之威。”
潘延年道:“陛下,臣覺得,沒必要答應羌人,我們目的是要再滅六國,在西邊,只需要守好防線便可。若答應羌人,大秦只會被羌人所連累,羌人死活,與大秦無關。”
少府丞劉棟道:“臣附議,滅六國不易,沒必要再節外生枝。”
奉常曾奎、廷尉於真也發言附議。
鄒離出列,大聲駁斥道:“六國叛賊,是大秦敵人;匈奴人,同樣是大秦敵人。況且,東邊的叛賊還與匈奴勾結。我們在征討叛賊時,匈奴必不會坐視不理。在往後,大秦既要征討東方叛賊,又同時要對付匈奴,為了打擊匈奴,聯合羌人很有必要。”
他的話,沒有其他人附議。
最後,陳平發言了,他說道:“大秦已有夜郎國這一屬國,若羌人能臣服於大秦,大秦聲威會更大。臣贊同接納羌人。”
於真問道:“要是得知秦軍在羌地,匈奴有可能派大軍跟秦軍作戰,現在還不是匈奴決戰的時候。”
陳平道:“羌國可搶掠的財物不太多,比不上東胡和月氏,就算冒頓知道羌人臣服大秦,有秦軍在羌地,也不可能派大軍南下跟秦軍決戰,兩軍決戰,只會兩敗俱傷。匈奴人有利則戰,無利則退,冒頓不像張良、項羽、李左車之流要滅秦,他不會做這種無利益之事。”
眾臣各抒己見,最後由皇帝拍板。
子嬰道:“鄒卿家和丞相都言之有理,正合朕意。接納羌人為屬國,就這麼定了!”
太僕曾勻道:“陛下,隴山養馬數量極限是六十萬匹,隴山牧養的二十萬匹戰馬,跟隨騎兵離開隴山,較次的馬匹,用做運輸、馱負之用,亦先後有二十萬被帶走,騰出地方後,又可再大量養馬。估計到年底,能新增兩萬五千匹戰馬。”
因為要大量養馬,有大量的母馬生育,在戰馬數量足夠後,只要母馬數量不減少,每年仍然會生下大量馬崽。
陳平道:“陛下,養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秦軍戰馬數量充足,十萬騎兵計劃已完成,應當減少一半母馬,節省人力和府庫開支。只要每年增加戰馬萬餘匹,就足夠填補因騎兵戰死導致戰馬逃走、戰馬傷亡、戰馬病死帶來的減損。”
在九年前,子嬰決定發展十萬騎兵,人力、府庫開支巨大,確實要節省這方面開支了。
子嬰點頭同意,吩咐曾勻按陳平的提議去做。
再接下來,鍾平出列道:“陛下,這些年來,在南廣縣、平夷縣,對蠻夷教化很成功,兩個縣的原夜郎蠻夷之人,行大秦之禮、懂秦律、能農耕。嶺南和南廣、平夷的成功,足以證明,只要朝廷有足夠耐心、投入足夠人力,蠻夷是可以被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