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來識辨道路的。人們觀察到,當海龜由波濤洶湧的海中爬上沙灘時,需要把鼻子伸到潮溼的沙土中去聞一聞,似乎在證實自己是否到達了目的地。
另一種研究認為海龜的視覺系統對光訊號起著正超光性反應,光是標示海洋方位的重要因子,海龜透過其正超光*而回歸大海。
白天,海灘上的小海龜迎著太陽的方向活動;晚上,若以人工光給海龜發射光訊號,海龜即朝著光訊號方向移動。可見,海龜可透過視覺系統與大腦皮層對來自大海方向的光訊號進行整合作用而確定大海的方位。
生物學家經仔細觀測,發現海龜產卵的海灘地形與光照度的分佈狀況有密切的關係。靠海岸一邊的地勢較高,長有植物,光照度較差;而靠近大海一邊的地形較平坦,開闊而明亮,當大海波濤澎湃時,海浪的光波會折射到海龜的視野。尤其是晚上,靠海一邊的光亮度較靠岸一邊更強,更易引起海龜視覺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並透過大腦皮層對海灘環境光照度的分析整合作用而判定大海的方位。
為了驗證這種假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尼·莫多索夫斯基博士對剛孵出不久的小海龜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他把8只5~9日齡的綠海龜分別放在一個特別設計的實驗河床中。河床是黑暗的,河床的環境溫度在19℃到24℃。在河床的一端安裝兩塊白色的光照訊號板,訊號板距實驗海*端53厘米。在河床的外側,每側安裝一個發光器。當發光器啟動時,訊號板上的光照度約755勒直司,依此作為海龜正超光反應行為的標準光照度,每次實驗時間為60秒鐘,最長時間為120秒鐘,分別對河床中海龜發出光訊號和間歇訊號。每當訊號持續達60秒時,就會發現河床中的海龜都向光訊號板方向移動。如果對海龜進行間歇訊號實驗,閃光的總時間不到1秒鐘時,海龜產生正超光行動的比例明顯的增大,至60秒鐘時,則與持續光訊號刺激的效應相近。
若把海龜的雙眼戴上不透明的蠟膜眼罩,然後,啟動發光器,持續發光60秒種,結果,沒有海龜向訊號板方向移動。以上實驗表明:海龜對光的正超光性反應,必須透過視覺作用,在同樣的光照度條件下,需達到光刺激時間的總量時才能產生正超光性反應。
在實驗過程中可出現間歇閃光刺激效應不如持續光刺激的效果,尼·莫羅索夫斯基博士認為,這是由於間歇光刺激削減了總的光刺激量的緣故,因海龜對光訊號的正超光性反應是以整合刺激時間的光量為基礎的,為了校驗這種假設,他把持續光刺激時間比間歇閃光刺激減少一半,或把間歇閃光刺激的光照和持續時間增加一倍,使持續光刺激與間歇光刺激相等,然後進行比較實驗,結果,二者的正超光性反應類似。由此表明,不論是間歇閃光刺激或者持續光刺激,只要兩種刺激的總光亮相同時,海龜對光訊號產生的正超光性反應就相似。
另外,有人猜測海龜可能同某些迴游魚類一樣,體內有著某種能利用地球重力場辨識方向的導航系統,同時能參照海流和不同時期的水溫來校正航向,或者說海龜的嗅覺特別靈敏,能嗅出家鄉的味道。
鯨魚聽覺失靈則集體自殺
1985年12月22日,中國福建省福鼎縣海灘發生了一場悲劇,遇難的全都是很珍貴的抹香鯨。
那天清晨,有一群鯨遊入福鼎縣的泰嶼海灣。當時,正值退潮,群鯨驚慌失措,左衝右突,勢如排山倒海。先有一頭衝上淺灘,掙扎哀鳴,其餘的本已順潮回到海里。這時,它們似乎聽到了同伴呼叫,全部又奮不顧身地游回來。
當潮水再度上漲時,聞訊趕來的水產局幹部、技術人員和當地漁民通力合作,用機帆船拖拽著抹香鯨下海,但被拖下海的鯨竟又衝上灘來,場面十分悲壯。最後,12頭長12米至15米,重15噸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