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艘勉強敷用的艦艇,撥付北洋使用。
或許大清水師真是流年不利,北洋水師剛有一絲起色,又發生了庚子國變。
在八國聯軍入侵過程中。有4艘魚雷艇被聯軍擄走、2艘驅逐艦被大卸八塊,北洋水師元氣大傷,重建海軍再次遭受沉重打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海軍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擺設。1906年清政府將兵部改為陸軍部,次年只在陸軍部下設立一個海軍處,專門負責海軍事務。
直到1909年,年輕氣盛、志大才疏的載洵決定祖先遺志管理水師,並與軍中宿將薩鎮冰一道擔任籌辦海軍大臣,開始了興復海軍的宏偉計劃,海軍才勉強振作起來。俗話說得好:“朝中有人好辦事。”有了洵貝勒主事。海軍經費也明顯寬裕起來,又陸續從西方購進了12艘軍艦。雖然這些軍艦噸位小、樣式舊,裝備效能落後於時代。但對於嚴重缺乏軍艦的中國海軍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
轉眼到了辛亥年,革命爆發。
以載洵的觀點看來,這麼些年來大清對於海軍投入那麼多,海軍在衛國戰場上卻是逢戰必敗。不僅沒能報效國家。反而拖了國家後腿,著實愧對政府花出去的那一堆堆白花花的銀子。此時面對南方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難道不該奮發神威,以摧枯拉朽之勢平定叛亂?然而現實卻是,大清水師數十艘艦艇分期分批次宣佈易幟起義、擁護共和,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革命黨的懷抱。直氣得載洵跳腳大罵。
雖然海軍很重要,但目前來看,投資巨大。收效甚微,而且各艘艦艇裝備相對陳舊。海軍官兵又沒有絲毫的忠誠可言,根本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在袁世凱心目中,海軍完全就是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既然孫元起想要接手,那就給他好了!
不過內務、財政、陸軍都是炙手可熱的席位,孫元起未必有那麼慷慨。如果還要退一步的話,袁世凱會選擇讓出內務部。因為內務部總揆國內民政,向來是總理的禁臠,擔任內務總長的都是總理的親信,只怕孫元起也概莫能外。若是在內務總長人選上較真,孫元起肯定以為他是有什麼企圖。袁世凱又何必去觸這個黴頭?
袁世凱真正勢在必得的是財政、陸軍兩部,只要有錢有兵,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去得?然而孫元起只滿足了他一個要求,即任命鄂軍都督段祺瑞為陸軍總長,這裡面還有調虎離山的味道;卻把財政大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然後送來一個外交總長的席位。當然,外交也很重要,由此也足見孫元起的誠意,不過這卻並非袁世凱所需。
自從政以來袁世凱便注意與各國打好交道,經常與各國駐華公使舉行會晤並饋贈禮品,私下的交情非常良好。那些可以解決溝通加以解決的外交問題,早就在私底下談好了,哪用上外交部、談判桌?真正送給外交部處理的,都是處理不了的棘手活兒。既然如此,要不要外交總長的席位又有多大關係?
不過袁世凱轉念又想:組閣執政的新中國黨又佔了哪些職位呢?內務部是當然之選,海軍部是雞肋,工商部是搭頭,只有財政部才是孫元起想要爭取的目標,根本不算過分。如果自己和他索要財政總長的席位,會不會激化矛盾呢?
在這一瞬間,袁世凱心中千迴百轉,才沉聲答道:“看得出來百熙為擬定這個方案花費了不少心思,既要注意權力平衡,又要極力爭取各方都相對滿意,真是辛苦你了!雖然方案不是盡善盡美,但老夫一時間也挑不出什麼大毛病。等過些時日,老夫考慮完後再給你答覆吧?”
這不是“經查無果,事出有因”的節奏麼?
孫元起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