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鎮分為鎮埠與羌寨兩部分。
羌寨乃是喬氏一脈兩百年前從早先定居於此的部族手裡爭得這片河谷地之後所建,寨子依山傍水,佔據的地勢較高,兩翼還有大片的坡地接近大渡水、松林溪。
早年喬氏一脈千餘人合族居於一座羌寨之中,但經過兩百多年來孳息繁衍,又兼併一些小部族,人丁十倍於前,狹窄的羌寨早已不敷所用。
貧困破落的羌民只能在羌寨外面建造土屋茅舍棲身,差不多佔據羌寨兩側臨近大渡水與松林溪的坡地,形成今日的鎮埠格局。
當然喬氏一脈也陸續在周邊的山谷地裡建了十數座大小羌寨,差不多完全佔據了大相嶺與彌勒嶺之間易於居住、耕種的地域。
此時的羌寨之中,主要為部族首領及近嫡支居住。
除了傳統的青松毛(松針)屋頂外,寨子裡的屋舍多用青磚建造,整座寨子彷彿一座袖珍的臨水山城。
寨牆最後一次重建,通體採用條石砌築,寨子規模沒有擴大多少,卻越發的堅固,有如一座堅固的堡壘扼守於大渡水與松林溪交匯的要衝之地。
大渡水在邛崍山南脈群嶺之間蜿蜒流,上游落差大、水道狹窄、水流湍險外,險灘暗礁也多,常年不通舟船。
因此九黎鎮也是大渡水中游最為重要的水陸轉運之地,而最重要的一條陸路,乃是沿著松林溪右岸往西北深入彌勒嶺深處,從化林坪等地翻越而過,進入整個邛崍山脈的西麓,也就是打箭爐的東部邊緣地區。
這些都決定了九黎鎮極其重要的地位。
喬冠元的黎州刺史府,乃是羌寨之中最為顯赫、佔地最廣的建築群。
朱芝從東寨門走進羌寨,視野不再被寨牆所擋,能清楚看到刺史府大體分五層院落,上百間屋舍鱗次櫛比依山勢而建;黎州刺史府說白了就是喬冠元作為部族首領這一支的私宅,除了家小集中居住其中,同時也是喬冠元召集頭領署理部族事務的場所。
走進刺史府的宴會廳坐下,朱芝坐在燈明的燭光下,開門見山提出要在羌寨之外擇地建造司戶廳公廨。
建造司戶廳公廨不需要青羌諸部捐贈錢糧,但朱芝希望青羌諸部能支援司戶廳從諸部僱用勞力、收購建造司戶廳所必需要的物資——司戶廳甚至還計劃在山中建造伐木場,石灰窖、磚窖,考慮從嘉州等地僱傭漢人工匠進山。
相比較從喬家的刺史府劃出一片院落,供朱芝帶著上百名如狼似虎的家兵入駐署理司戶公務,朱芝提出要在羌寨之外擇地另建司戶廳公廨,無疑是更容易叫喬冠元等部族首領接受的選擇。
一方面他們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與嘉州地方接觸密切,甚至還曾前往成都府、渝州等地遊歷,知道中原地大物博,九黎鎮與之相比,實在不堪一提,完全沒有與朝堂政令對抗的能力。
他們心裡也很清楚,朝堂之所以對青羌諸部行羈縻之政,純粹是出乎統治的便利,不指望能從山間徵收多少錢糧。
另一方面他們也很清楚,普通族眾都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窮山惡水限制了他們的步伐,絕大部分族人封閉而保守——部族首領即便不暗中阻撓,老實巴交的族人也很少直接跟漢人打交道,更不要說接受司戶廳的僱傭了。
再者,羌寨之外稍為平坦的地方,要麼建了屋舍,要麼開墾成梯田坡地耕種,司戶廳真想要找塊地方建造衙署,總也得商議著處理不是?
在喬冠元等人看來,就算不暗中阻撓,只要他們不那麼積極配合,司戶廳公廨也不知道要上拖幾年才有可能建成,更不要說後期的施政了。
他們覺得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進行緩衝,足夠慢慢的觀望形勢了。
初步見面,還算得上賓主皆歡,喬冠元當晚也在寨子裡騰出一棟院子,作為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