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與此綁架事件的關係。雖然日本官方一直否認與此事件有關,但是在創作者眼中,他們是無論如何也脫不開干係的。
於是,在《綁架金大中》這部電影裡。綁架事件本身僅是一個藉口,導演藉此去講當時的日本在整個亞洲政治格局中的尷尬位置,才是他的用意所在。簡單梳理一下整個事件的脈絡,你會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事。一個韓國的政治事件,卻要在東京解決。而日本自衛隊在全程瞭解案件的前提下,竟會默許這一犯罪事件在自己的領土上發生。而在默許之後。他們又要在美國的壓力下對綁匪試壓。明明是一個發生在日本的罪案,日本的身份卻只能是旁觀者、幫兇、棋子,是個局外人。
這時候,再回到影片的最開始。影片的開頭並沒有講金大中與朴正熙的恩怨糾葛,而是讓時間倒回1970年11月,來到日本知名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自殺地,並讓該片的主人公佐藤浩市為其獻花一束。聯想三島由紀夫自殺的原因,再加上之後提到的“二二六事件”、“赤軍事件”等等。你會發現,影片真正的訴求並非韓國政壇黑幕。也不僅是這事件本事。日本緣何默許整個事件在本國發生。以及美國,那個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幕後黑手,才是影片更想探究的東西。
不過,即便是記錄綁架金大中事件,本片同樣可圈可點。影片以紀實的手法,冷靜地記述了事件的全過程。從朴正熙方面策劃車禍導致金大中腿部受傷,到多次策劃謀殺金大中未果,一直到1973的綁架事件以及危機解決。全片涉及韓國中央情報部、日本自衛隊、金大中、美國甚至朝鮮方面的多方角力。在處理這一事件時。導演並沒有刻意誇張驚悚和緊張氛圍,韓國情報人員也並非商業諜戰片的特工一樣身手敏捷。甚至犯了很多低階錯誤。在敘事上弱化劇情、減少奇觀式的動作展示,使得這部電影和傳統的商業類政治驚悚片劃清界限。創作者似乎更想以這種方式,讓觀眾更客觀的關注整個事件,以反思事件背後的種種利益糾葛。
70年代初正是亞洲政壇風起雲湧的時代,當金大中高喊“先民主還是先統一”的時候,日本則在轟轟烈烈地鬧著赤軍運動。由之。綁架事件也成為探究亞洲當時政治思潮的一個視窗。於是,我們也可以在片中對韓國的民族主義、日本的軍國主義有所瞭解。另外,由於這是一部事關日韓關係的影片,片中還提及了韓國人對日本人的仇視態度以及在日朝鮮人的生活現狀,也讓這部電影有了更多可解讀的空間。
不僅如此。在這個時候的日本,還出現了一部非常奇葩的電視劇,那就是《水滸傳》。1967年,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在《希望之友》雜誌上刊載了忠於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傳》原著的同名漫畫,開日本漫畫界中國長篇名著題材之先河。也令《水滸傳》在日本流行起來。恰好日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日本民眾對中國文化興趣逐漸高漲,本部電視劇的企劃案即應運而生。
因為當時處在“文化活動”中的中國大陸尚未開放外國商業電視機構入境取景,故全劇的場景均在日本完成。除梁山泊的外景依靠模型特攝手段完成外,日本電視臺斥資5000萬日元在日本國內建成一條宋代風格的佈景街,另委託專人制作大批宋代式樣的服裝、兵器等,總製作費高達6億日元(相當於當下的30億日元)。無論是相對於施耐庵原著還是橫山光輝漫畫版,該劇的改編幅度都很大,如以林沖為第一男主角、林沖使棍棒(橫山光輝在創作漫畫時,因未能掌握丈八蛇矛的形狀,故讓林沖棄槍從棒)、徹底刪去“武十回”、一丈青從開頭就登場、高俅誤走妖魔、林沖成為梁山精神領袖、吳用和公孫勝合併為一人等等。此劇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獻禮,亦是日本電視臺紀念開臺20週年的臺慶節目之一,由舛田利雄執導,中村敦夫等主演。(有興趣大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