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讓,只是想先穩住夏後啟再說,而夏後啟根本不吃這一套啊。
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伯益自己身上,不論他再不甘,也得承認那是自己的才能、實力、威望並沒有到達他所認為那個地步。
伯益聞言卻還是有些不甘,又說道:“子丘大人可知,啟繼位後立國號為夏,並下令天子位由嫡長子相繼,廢禪讓之制。他又用九州所獻之金鑄成九鼎,以其父之名號稱禹鼎,象徵千秋萬代、天下鼎定。”
子丘問道:“天下眾君的意見如何?”
伯益:“我聞天下眾君皆屈於夏啟之威,不得不紛紛表態支援。”
子丘搖頭道:“當時我就在場,親眼見到的情況卻與你所聞不同,天下眾君並非屈於夏啟之威,而是欣然遵從。你可知廢禪讓之制、立嫡長繼位是誰人諫言?”
伯益神情憤慨道:“子丘大人既在場,當然比我清楚。”
伯益最不忿的,就是夏啟的這個政令。如果嫡長繼承製取代了禪讓制,那麼像他這樣有才德功業之士,就永遠失去登上天子大位的機會了。假如不是這樣,他也不會聯合有扈部起兵抗擊夏啟了,直接把人皇印交出去便是。
子丘卻嘆了口氣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就是我的諫言。”
嫡長繼承製,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嫡,其次是長。所謂嫡就是正妻所出的嫡子,身份和地位毋庸置疑,若有嫡子多人、則立嫡中之長。若無嫡子,可立長子。假如一個人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麼繼位便是名正言順,除非犯了過失受到處罰、被明確廢掉了繼承人的身份。
066、人皇印
子丘的話中帶著神念,解釋了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諫言。確立嫡長繼承製,不僅是為了確立名正言順的標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保證世系傳承明確有序,可穩固天下民心。
在現實的情況下,它有效、合理、簡單實用,不僅能解決某種已堆積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近乎無法解決的紛爭,也更符合人性。它也不僅只是帝位傳承製度。
禪讓之制,其實來源於原始部族中選舉首領時的共推之制。比如推選一位最強壯、對附近地形最熟悉、最擅長找到食物、最能組織與保護大家的人為首領,這是很正常的做法。而且當時部族中有價值物資都是公有的,並無父子傳承製度。
共推制實用的前提,就是這個部族的規模不能太大,所有人彼此之間都很熟悉、事實上的發言權沒有差別,才能有效地推舉出符合標準的首領。假如部族的規模稍大一點,哪怕只是超出幾個村寨的範圍,那麼共推的結果反應的就不僅是個人之間的比較了,而是各股勢力之間的抗衡與妥協。
太昊整合中原各部,被推選為聯盟之主,在此基礎上而有中華之國。太昊為天子、傳承青帝世系。
實際上從太昊留下青帝世系傳承時起,天子傳承就已經脫離了原始部族中的共推,禪讓只是一種形式,表面上還遵從了共推的原則,絕大多數時候就是父子傳承,只是以共推的名義。這與世事的變遷有關,首先是私產的出現,伴隨著財富、名望、社會地位的積累與傳承。
以父系為主的家族單位出現在部族中,家族財富的傳承就是父傳子的。有些東西比如財貨可以分成很多份、傳給很多個兒子,但有些無形的東西是無法分割的,比如說家主只能有一位、宗族的族長也只能有一位。
社會的變化導致了社會意識的改變,不能說它不合理,因為總要有一個傳承的辦法,而除此之外卻是沒有更合理的辦法。夏啟為天子後,廢禪讓制、立嫡長繼承製,為何天下眾君擁護?因為各部君首自身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也意識到必須要解決傳承有序的問題。
堯、舜、禹同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他們並不是三個時代的人,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