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甘寂寞,秦和齊甚至還曾稱帝(但很快恢復為王)。總之,大約在戰國過了三分之一的時候,所有的公國都變成了王國。
公國變王國,意義重大。
意義不在等級和麵子。名號體現的是國家性質。從夏到秦,名號不斷變更,性質也不斷變革。大體上說,夏方國,商伯國,西周侯國,春秋公國,戰國王國,秦漢帝國。方國就是部落國家,伯國則是部落國家聯盟成員國。這時,國家形態還不成熟,無所謂主權。西周建立特殊的國家聯盟,成員國即侯國。但諸侯國系周王所封,所以又叫封國或邦國。侯國是沒有獨立主權的。變成公國,就有了半獨立主權;變成王國,則有完全的獨立主權。
沒錯,獨立王國。
一個由獨立王國組成的天下,可是不需要什麼共主的。日薄西山的周,後來也分裂為兩個城市國家,分別叫東周國和西周國。他們的國君也不敢再稱王,而是稱君。這時,不但諸侯們都已成為國王,就連蘇秦也死了。
這樣看,當年威烈王冊封三晉,周安王冊封田和,其實是給自己簽署了死刑判決書。這死刑判決,是給封建制度的,也是給邦國時代的,更是給周天子的。
是的,天子沒了。
但,天子又似乎是不能沒有的。大家都是王,等於沒有王。因此,國王們只能頻繁地發動戰爭,最後打出一個天子來。
這個新的天子,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建立的,是帝國。
帝國是一定要建立的,也是一定會建立的,卻未必一定由秦來建立。比如楚和齊,便都有資格。所以秦兼天下,楚最不服;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不過在我們看來,最該後悔的卻不是楚,更不是齊,而是魏。
這錯不該犯
魏惠王最大的錯誤,是看走了眼。
的確,如果不是魏惠王小看了一個人,那麼,在戰國激烈的競爭中,最後勝出的就可能不是秦,而是魏。事實上,魏在戰國初期,原本是最有活力也最有希望的。魏的第一任國君魏文侯,雄才大略,奮發有為,禮賢下士。他不但自己拜在孔子學生子夏的門下,還請來子夏的兩個學生做左膀右臂,這就是政治家李悝(讀如虧)和軍事家吳起。再加上大名鼎鼎的地方官西門豹,文侯的麾下人才濟濟,魏國的發展也蒸蒸日上。相反,這時的秦國還被視為戎狄,毫無起色。
這就像極了春秋。春秋,是鄭國先崛起,然後讓位於晉。戰國,則是魏國先興盛,然後讓位於秦。戰國的魏文侯,就是春秋的鄭莊公。看來歷史的選擇並非先入為主,後來居上反倒極為可能。這實在是意味深長。
那麼,秦又為什麼能後發制人?
因為商鞅。9
至少,商鞅的作用很大。
商鞅是孟子和莊子的同時代人,但比他們倆稍微年長一點。因為後來受封於商,所以被稱為商君或商鞅,其實本名叫公孫鞅,又叫衛鞅。顧名思義,可知他本是衛國的公族。但可惜,他這個公孫是庶出,衛國又已淪為魏國的附庸。於是年輕時的商鞅或公孫鞅,便只能去做魏國宰相公叔痤(讀如磋)的家臣。
這時的魏君,就是魏惠王。
魏惠王是很器重公叔痤的。因此公叔痤病重時,魏惠王就去探望,並詢問後事。魏惠王說:先生如果有個三長兩短,寡人和寡人的社稷可怎麼辦?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