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練場的外面,更是有各色各樣的商販,擺起了臨時的攤檔,兜售月餅、冰糖葫蘆、水果、乾貨、煎餅、小吃什麼的,搞得練場的外面,就好像是菜市場一樣的熱鬧。每個從外面進來人,就算自己不買,也會忍不住會給自己的小孩買點好吃的。結果,每個小商販,都是賺得盆滿缽滿,眉開眼笑。樂開了花。
中秋節,向來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民間的地位僅次於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元旦之類的節日,和中秋節的地位,都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到明朝的時候,中秋節的地位更加突出,甚至可以和春節並駕齊驅。因為當初朱元璋起事的時候,就是八月中秋,大家相約吃月餅,殺教子。建國以後,他依然不能忘懷這段歷史,所以,每到中秋節,都是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甚至是大赦天下的。
大明朝走過兩百多年以後,中秋節的習俗,已經趨於大眾化。主要是賞月和吃月餅。在江南一帶,還有掛燈籠、提花燈遊街的形式。
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區,還有扭秧歌、鳳陽花鼓、走高蹺等眾多的歌舞節慶表演。這一天,雜耍藝人也是格外活躍的,大大小小的城鎮,都能夠看到他們的矯健的身影。
張準本來以為白娘子、紅娘子可能會到浮山城來的,她們沒有理由錯過浮山城的市場,但是很遺憾,並沒有看到她倆的身影。她們倆就好像是蜻蜓點水一樣,在浮山城的旁邊掠過,留下美麗的倩影,卻沒有落在浮山城的上面。甚至,連王家班的影子都沒有見到。中秋節到來浮山城舉辦雜耍的,全部都是生面孔。
對於浮山所的軍戶來說,崇禎七年的中秋節,是特別有意義的。以前的中秋節,很多人甚至連月餅的樣子都沒有看到。由於對未來的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希望,自然沒有什麼心思過節。大部分的軍戶們都窮的要死,也沒有什麼購買力,賣月餅的商販們都懶得來。但是,今年的中秋節,很多商販,都提前將做好的月餅,販賣到了浮山城。大量傾銷。原因很簡單,浮山所軍戶們手裡有錢了。
除了分田分地之外,軍戶們來錢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幫忙幹活。搖役免除了以後,所有的鋪設道路、修建水庫、挖掘溝渠、架設橋樑、開挖礦坑、聳聳城牆、修築營房之類的活,都是出錢出糧請人來做的。只要家裡的人手足夠,能夠安排平時的農活,又能抽出一兩個人來幹活的話,每天的收入還是不錯的。一般來說,幹一天的活,基本可以掙到三十文錢左右。至於那些專業的匠戶、礦工,收入就更高了。
好像負責製造虎賁鏑的工匠小每個月能拿到手的銀子,基本上都在二兩左右。至於工頭,自然就更多了。一般的鐵匠,每個月的工錢,也差不多有一兩五錢左右。完全可以說,他們的收入,是要比單純種田高出一截的。這也是張準的初衷。否則,大家都埋頭種田,哪裡還有人出來幹活啊?沒有人願意幹活,浮山城根本無法建設起來。
其實,如果按照五畝田來計算,一年的收成,也就是七八石糧食,兌換成銀子,也就是七八兩左右。扣掉各種各樣的成本,純利潤肯定不到五兩銀子。但是如果出來做工的話,每個月至少有七八錢的銀子。一年累計下來,十兩銀子是差不多有的。又不需要什麼成本,所有的工作還管飯,;二起來,的確是要比種田土,算此,願意出來一公洲人辦是不少的。做工的人多了,商業貿易自然就跟著興旺起來了。
這個中秋節,顯然是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最豐盛的一箇中秋節,最有希望的一箇中秋節。眼看著還有一個多月。稻穀就要成熟了。豐收在即,民眾們的心情,自然是相當的愉快。至於那些靠做工賺錢的人,也希望借這個節日,買一點趁手的東西,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在節前的幾天,浮山城的大街小巷,還有各個屯,已經有很多小孩子,抱著大大小小的月餅,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