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覺得,以後虎賁軍建立的國度,都城應該就是在北京。畢竟,就目前的環境來說,北京要比洛陽更加的安全。
當然,支援洛陽的人也不少。從後勤角度來說,洛陽的確要比北京有利。從環境的角度來說,洛陽同樣優勝於北京。從以後的擴張來說,洛陽好像也比較有利。
“傷神……”
“讓他們慢慢的討論去吧!”
張準揉揉自己的太陽穴,將相關的文書放下來。
有關都城的問題,張準其實沒有什麼主見。在他看來,都城在哪裡,好像都差不多。
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還是在於制度。只要立國之初,將制度完善,以後就不會出太多的問題。
一說到制度,就得提到第二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內閣。這個問題,也是最近的文書中,提到的頻率比較多的。相對於都城的選址,內閣的建立,好像更加的迫切。
在虎責軍不斷的擴充套件地盤以後,高弘圖、張慎言、喬允升、楊廷麟、聲象升等人,都開始提到,要在張準之下,建立一個內閣的架構。這個內閣,和朝廷的內閣,基本一樣。主要的職能,是配合皇帝(張準)工作,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皇帝的權力。
由於內閣涉及到權力的分配,涉及到張準的個人愛好問題,他們在提到內閣的時候,都顯得比較隱晦,行文措辭,都是比較謹慎的。
不過,從字裡行間,張準還是看得出,他們希望建立內閣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
其實,張準對內閣並不反感。明朝的有些制度,其實是很先進的,沒有必要全部推倒重來。比如說,內閣。明朝的內閣,不是立國之初形成的,而是自己慢慢的演變出來的。可以說,這是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制度。儘管沒有議會,內閣的出現,已經在相當的程度上,對皇權進行了一定的限制。
皇帝沒有權,不行。皇帝權力太大,也不行。這就是張準的基本想法。皇帝沒有權,自己和自己家族後裔,極有可能被抹平,連渣都不留一點。皇帝權力太大,則有可能帶領國家走向深淵。一個人的智慧,肯定是比不上七個人的智慧的。
明國最平穩的時期,就是內閣和皇權平等的時期。皇權和閣權,互相牽制,互相平衡,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好像嘉靖和萬曆這樣,幾十年都不上朝,國家依然照樣運轉的情況,只有大明朝才有。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內閣。
只要內閣的功能正常,就算沒有皇帝,國家政權的運轉,都不會受到影響。相反的,一旦內閣被廢掉,國家也跟著被廢掉了。崇禎就是最好的例子。崇禎的內閣,就是被他自己廢掉的。結果,累死自己不說,還將國家搞得一塌糊塗。
平心而論,張準在穿越前,是到處大喊民主自由的。但是,來到這個世界以後,喊過一段時間,煽動了一些人以後,就沒有再喊了。
為什麼?他不捨得手裡的權力了。要民主自由,就要將手裡的權力分一些給其他人。可是,品嚐過權力的蝕骨味道以後,誰願意放手?
但是,張準也知道,獨裁統治,只適合自己一個人。到自己的子孫,就要完蛋了。可以百分百的肯定,自己的兒子,絕對沒有老爸這樣有能力的。老爸是什麼人?是穿越者啊!穿越者的兒子,能力頂得上穿越者嗎?這是不可能的。
一旦下一個皇帝的能力不行,那就完蛋了。他這個皇帝,將國家搞得一團糟不說,還有可能將整個皇族,都帶入危險當中。你可以獨裁,別人當然也可以獨裁。要是有比皇帝更強的人起來爭奪皇位,只怕又要血雨腥風,血海漂櫓了。這樣的例子,就在眼前一一朱棣和朱允蚊不是?
既然獨裁不行,那君主立憲?當然不幹了。弄一條憲法,搞死皇帝嗎?好像英國那樣,國王只有簽字的份,如果別人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