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1部分

帶過多,掣官虛填太重者,商則計引科罪,官則計斤坐贓,庶掣摯公而國法信。上命勒石嚴禁,立於橋所及經過關津口岸。席特納又陳:“自康熙七年,鹽臣差遣稍遲,前任鹽差於徵完本年課銀外,又重徵新鹽。鹽尚未賣一引,而課已徵至二十餘萬。此種金錢,追呼無措,非重利借債,即典鬻赴比,應請停止。”如所請行。十六年,使用者科給事中餘國柱言,命將商鹽掣驗每引加二十五斤,加課二錢五分,永遠革除,著為例。二十年,命革除三籓橫徵鹽課。

自滇、黔告變,所在揭竿蜂起,鹽無行銷地,商皆裹足不前,至亦榛墟彌望,無所得售。計臣以軍需所恃,督餉之檄,急如星火,商於是大困。時天下鹽課兩淮最多,困亦最甚,賴巡鹽御史劉錫、魏雙鳳多方撫卹,輸納忘疲。至是海內殷富,淮南寧國、太平、池州等府,及兩浙、山東、廣東、福建,先後增引,利獲三倍。不特額外照舊行銷,且原先呈課銀,請將以前停引補還。四川經明季之亂,江、楚人民遷移其地,食鹽日多,請引數倍於昔;所開之井,為滇、黔資,水陸無滯。而福建、廣東、兩浙招徠灶丁,墾複鹽地、鹽坵,報部升課者不絕。又兩浙各場漲墾蕩地二萬二千七百餘畝,廣東各埠每斤加七十斤,江西南、贛二府鹽引,至三十六年,加斤配課亦如之。上以寰宇昇平,免浙江加斤銀之半,共三萬一千三百八十餘萬。三十八年南巡,復諭各鹽差:“向因軍需,於正額外更納所私得贏餘,著將此項停罷。其兩淮鹽課,前曾加四十萬,著減其半。”四十三年,用江南總督阿山言,革除兩淮浮費數十萬,勒石永禁。五十六年,長廬巡鹽御史田文鏡請將山東所裁鹽引補足辦課,經部議準。上以加引增課無益,不許。

先是順治二年,世祖定巡視長蘆、兩淮、兩浙、河東鹽政,差監察御史各一,歲一更代。其山東鹽務歸長蘆兼管,陝西歸河東兼管。十年停,鹽務專責成運司。尋因運司權輕,仍命御史巡察。康熙十一年,復停巡鹽。明年,巡撫金世德以直隸事繁,請仍差御史。於是兩淮、兩浙、河東皆復舊制。既而兩廣、福建並設巡鹽御史。五十九年,仍交督撫管理。

時鹽課惟廣東、雲南常缺額,因康熙初粵商由裡下報充,三年一換,名為排商,故弊端百出。嗣將排商費萬餘兩入正課,舉報殷戶以充場埠各長商,而場商貲薄,不能盡數收買,致場多賣私。五十七年裁場商,由運庫籌帑本三十六萬,分交場員收買。且置艚船給水腳,運向東關潮橋,存倉候配。埠商配鹽,按包納價,獲有盈餘,名為場羨。其滷耗餘賸鹽斤,乃配引外多收餘鹽,發商行運。又有子鹽、京羨、餘鹽、羨銀等名。後餘鹽改引,將餘羨歸入正額,而粵鹽遂有辦羨之事。後粵商倒歇至五十餘埠,滇鹽由商認票辦運,而地無舟車,全恃人力,煎無煤草,全恃木柴,故運費工本皆重,而鹽課率以一分,又重於他省。富商棄之弗顧,強籤鄉人承充。及倒罷末由追繳,乃責裡中按戶攤納。迨乾隆時,一蹶不振,遂令歷年督撫分償。

世宗初年,裁福建、浙江巡鹽御史。時上於鹽政頗加意。河東鹽池形低,屢為山水灌入,向例修牆築堰,皆派蒲、解十三州縣之民應役。從巡鹽御史碩色言,歲撥銀六千兩,以三千作歲修,三千貯運庫備大修,民累始紓。又以鹽法莫急於緝私,但有場私、有商私、有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