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7章 此女,前途不可限量

諸葛雲疏寫完兩道四書題,等它們墨跡晾乾後,小心翼翼地把兩張答卷紙收起來放進自己帶來的考籃裡,這才開始瀏覽起第三道題。

題目為:【則行則藏惟我與爾】

諸葛雲疏盯著這八個字,覺得非常熟悉,但是回想起腦海中已經倒背如流的四書裡面的內容,卻沒有對應上的句子。

想到這裡,諸葛雲疏突然想起參加雲木鎮學術交流時,秦霜玉她們琢磨出來的‘截撘題’。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諸葛雲疏很快抓住頭緒。

這道四書題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中的一句,為:【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孔子對顏淵說:“如果任用我,我就去積極行動;如果不任用我,我就把自己隱藏起來,也只有我們兩人才能做到這樣吧!”,這是孔子對弟子顏淵的讚許與肯定。

然後聯絡下文‘子路’說的話,這一章,其實就是孔子在因材施教,以一勉一啟兩種不同的方式來教育自家的兩位弟子。

找到了題目的出處,理解了整句話的意思,諸葛雲疏在思考,這句話有什麼值得她去寫的,她又能寫出哪些聖人之言出來?

也就是所謂得如何把題破的巧妙,破的有想法,如何承題等?

這是寫一篇好文章的關鍵所在。

諸葛雲疏在草稿紙上寫寫停停,最終寫下了‘用舍行藏’這四個字。

如果再稍微深一個層次理解本題的話,其實就能看出,這句話就是在說孔子與弟子顏回兩人在討論,面對生活時‘用舍行藏’的兩種選擇。

等確定這一點後,諸葛雲疏這才在草稿紙上寫下了本題的破題,為:

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注:引自八股文試題)

在八股文中有個明文規定,凡破題中無論所謂的是哪一位聖賢,皆不可用之實際名。所以諸葛雲疏在這裡,以‘聖人’代指‘孔子’,以‘能者’代指‘顏淵’。

而破題中‘行藏之宜’則恰到好處的明著破了考題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中的“行藏”二字;暗著看,則破了‘惟我與爾’四字......

有了滿意的破題後,諸葛雲疏很快確定這篇文章主要圍繞哪些問題來討論,所以對於接下來的承題、起講等內容,可以說是信手拈來。

而此時,考場內的王怡和秦霜玉兩人,也已經寫完了前兩道四書題。

當她們看向第三道題時,先是眉頭一皺,但是很快就如諸葛雲疏一般反應過來:“這不就是在雲木鎮文會交流時,快要被她們玩‘廢’的所謂的‘截撘題’嗎?”

兩人歡喜不已,她們覺得,這就是本次府試最能拉開與不知道這種題型考生差距的一道題。

想到這裡,兩人信心滿滿,於是,很快全身心地投到這道考題中去了。

考場中,變化最快得就是人的心境。

相對於諸葛雲疏、王怡、張皓和秦霜玉等參加過雲木鎮文會交流的這類考生的好心情,諸葛雲初這位第二次參加府試的考生則倍感焦慮。

特別是看到第三道四書題:【則行則藏惟我與爾】時,

她心裡只有一個想法:“這是什麼鬼題目?”

於是仔細回想早已背得滾瓜爛熟的四書中內容,還是覺得自己沒有讀到過這句話。

人在緊張下,很容易對一件事產生恐懼。

諸葛雲初就是如此。

她雖在盯著草稿紙上的題目看,但是隻有她自己知道,其實腦海中一片空白,就連額頭上的劉海也被汗浸溼成一簇一簇的。

諸葛雲初深呼三口氣,努力安撫自己的情緒。

不知怎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