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0部分

舉例來說,財政白銀化的改革之後,農民從原來的把十石米運到邊境交給軍隊,改為上交相應價格的白銀,政府拿了白銀再去買大米給邊防軍隊。表面上看,前後好像一回事,其實裡面大有文章。

按照程式,河南、山東等地農民按照當地一石米五錢銀子的價格繳納賦稅。然後這些銀子被朝廷送到邊境。可是邊境市面上沒有那麼多糧食,米價勢必上漲。五錢銀子肯定買不到一石米,軍方的利益無形中被損失掉了。更為嚴重的是,以前的前線軍隊都囤積糧食,白銀化改革之後,大家都認為,有了錢可以買到任何東西,沒有必要囤積糧食。邊疆一有戰事,軍隊要出擊,必須臨時購進大批糧食,導致糧價飆升。平常五六錢一石的糧食,到了這個時候會漲到每石三兩白銀!結果軍費開支無形中變成了原先的六倍。而給朝廷官吏發工資的麻煩更多,北京城裡每到朝廷官員發俸祿的時候,糧食、蔬菜等日常必需品就價格大漲。最後逼得朝廷不得不專門頒佈規定,有一部分人拿了俸祿之後不準在市區買菜,要跑到郊區去買。

上述這些情況,還只是短期的物價波動。至於長期的物價變化趨勢,則更加令人擔憂——自從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後,因為外國人對中國瓷器、絲綢等特產的渴求,歐洲人從美洲發掘到的金銀,還有日本島上挖出的銀礦,都在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其總數至少高達幾億兩之多,相當於一輪規模巨大的量化寬鬆。

但奇怪的是,儘管幾億兩白銀流入中國,導致貨幣數量翻著跟頭往上暴增,但明朝的商品價格卻依然常年低位運轉,沒有引起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朱元璋時期,江南一石大米的價格為兩錢五分白銀,摺合銅錢二百五十文,明朝中期才漲到五錢銀子,這個價格接下來又維持了一百年左右,直到萬曆末年之前,除非遇到特大自然災害,江南的大米價格從未超過每石一兩。而其他食品的價格也不算太貴:雞肉每斤四五文、豬肉每斤七八文、香油每升十文。一兩銀子就能讓一戶人家辦流水席了。

同樣是一兩銀子,在萬曆皇帝和康熙皇帝的治下,其實際購買力差了十倍都不止!

由此可見,儘管晚明白銀大量湧入中國,但明朝的貨幣流通量和商品數量依然常年保持著協調——很顯然,在沒有工業革命也沒有海外殖民的情況下,明朝的社會生產力並未得到爆炸性提升。、

所以,如果物價依然能夠保持穩定的話,那麼合理的解釋就只有一個:大部分白銀並未進入市場流通,而是被封存了起來——雖然大明的貴族、官宦和富翁,都知道白銀可以作為貨幣使用,但出於中國人喜歡攢錢的本性,更多的還是把它收藏起來。各位老爺富戶們,每年的進項若是有富餘,要麼拿去置辦田產,要麼變成了銀錠藏起來,根本捨不得花出去。比如山西晉商就曾經把白銀鑄造成幾百斤重的大銀塊,儲藏在地窖裡,號稱“鬼見愁”(小賊摸進去了也偷不走)。即使是普通人家,有了銀子也多半都是藏起來備用。

於是,天文數字的白銀,就這樣沉睡在官宦勳貴和地主士紳的府邸裡,無形中充當了調節貨幣的中央銀行,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始終有限,保持了大明物價的穩定,也保持了白銀比價的堅挺。

但這種虛假的物價平穩形勢只是暫時的,到了天啟年間,百年不變的物價終於開始了飛速上揚。

——自從萬曆末年女真興起的薩爾滸大戰之後,大明天下開始變得紛亂起來。明末小冰河期的自然災害隨之降臨,大幅度地減少了糧食產出,而貨幣數量卻並未減少,於是糧食價格開始上漲。到了天啟元年正月,皇宮貼出告示要選妃,引起民間一陣恐慌,為了不讓女兒被太監搶入紫禁城,一股緊急出嫁的風潮席捲北京。要結婚就要置辦東西,擺宴席用的酒水魚肉立刻成了緊缺貨物。僅僅一個月之後,隱藏已久的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