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緻密的保護層,從而保護菌體本身不被殺死,跟鋁鍋不會生鏽的原理有些相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消滅結核桿菌的最有效手段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將牛奶煮沸即可,然而那樣會導致牛奶中的乳糖變性,從而使“牛奶味道改變”,很不受消費者的歡迎。
因此,當時的城市平民喝加了汞鹽的防腐毒奶,鄉下農民和莊園主喝新鮮的生牛奶,然後一視同仁地被肺結核、痢疾或霍亂給打倒、掛掉——直到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於1864年發明出了巴氏消毒法……
除了牛奶之外,當時的汞鹽也被普遍用作糖的新增劑,除了利用其無色而防腐的特性外,還利用了其高甜度的特性:只要新增了一點點的汞鹽,就可以讓不太甜的劣質糖變成非常甜的優質糖……然而,這麼做肯定是有風險的,因為加入的其實是汞鹽廢渣,所以誰也保證不了裡面有些什麼成分。比如有一次,某家廠商出售的新增了某礦山汞鹽廢渣的糖果,毒死了好多小孩子,引發了軒然大波。不過這其實不是汞鹽的問題,而是因為生產汞鹽的硃砂礦石裡含砷量太高,使用那裡的廢渣就等於是往糖裡放砒霜!作為補救措施,糖果廠商停止使用了那處礦山出產的汞鹽廢渣,改用其它地方的汞鹽新增進糖果裡給孩子們吃……
綜上所述,在那個年代的英國社會上,附庸風雅去喝茶,固然是等同於服用金丹的作死方式,換成喝咖啡也同樣不安全。哪怕你不往咖啡里加糖加奶,只喝純粹的苦咖啡,也難保咖啡豆有沒有被噴過銅綠……
然後,作為牛奶的另一種副產品,黃油的變質問題也讓黑心資本家們頗為苦惱,在羅馬帝國時代,儲存黃油的主意策略是加鹽,加大量的鹽,但效果往往依然不佳。到了近代,大英帝國的資本家們終於發現,黃油**變質的最初表現就是酸化,嗯嗯,要抑制酸化嘛,只要加入燒鹼,即氫氧化鈉中和一下就行了!
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氫氧化鈉在那個年代可是最為昂貴的化學品之一,因為製取燒鹼要用純鹼作為原材料,而當時的純鹼主要採自天然鹽湖,成本很高,起碼得賣到一磅純鹼一磅銀的價錢。所以,精打細算的資本家們才不會直接將昂貴的燒鹼摻在黃油中呢,他們只是用制鹼廠排放的廢水浸泡黃油而已——如此一來,黃油中含有的油脂會在燒鹼的作用下發生皂化反應,生成脂肪酸納,防止其**變質……從這一點上可以得出結論,當時的英國人其實是在天天吃肥皂,或者說,在大英帝國暗黑食品加工業資本家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每天享受著從內到外的清潔護理……
說完了令人噁心嘔吐的乳製品,接下來就是同樣富含工業毒素的麵粉和大米——羅馬時代儲存麵粉的辦法是用硫磺燻蒸,可以防黴防蟲並且增白,但問題是效果不持久,而且會留下難聞的硫磺味。而大英帝國的資本家們自然要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提高,經過幾代人的潛心鑽研,終於發掘出了吊白塊,即甲醛合次硫酸氫鈉這一新型食品新增劑。它除了防黴防蟲和增白等基本功效之外,還有異味很小,短時間內吃不死人等諸多優點,實在是大英帝國暗黑食品產業處理大米和麵粉的不二之選,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中國現在還在年年嚴打那些學習英國前輩經驗,繼續往麵粉裡摻吊白塊的不法奸商……
然後是鹹肉、鹹魚和香腸,這個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富含亞硝酸鹽,它除了防腐外,最大的功效就是讓肉質變紅,即使在現代中國也不能免俗。但問題是,當時英國人往鹹肉里加亞硝酸鹽加得實在是太過於喪心病狂,比如皇軍海軍供應的鹹肉就號稱“鹽骨頭”,好處是可以儲存大半個世紀,壞處是不但很鹹,而且硬得像骨頭一樣,讓廚師們不得不用斧子和鋸子來對付它,天曉得裡面究竟加了多少亞硝酸鹽?
即使不考慮亞硝酸鹽,這些醃製食品的製作環境本身,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