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這道詔意義重大,卻根本沒能入了凌雲的法眼。
接到詔時,滿寵和郭嘉見凌雲立而不跪,看完之後,隨意交給身邊的隨從,同時目光裡充滿了不屑。他二人知道凌雲並沒拿詔當回事,但他倆心裡卻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不象凌雲那樣灑脫。
二人本來準備勸說凌雲,至少得表示一下,接到詔後做做樣子,怎麼也要給天子點面子,就當做給全天下的百姓看。
但出乎二人意料的是,凌雲雖然沒拿詔當回事,卻真的沒有繼續進攻。不但沒有繼續進攻馬騰,而且連豫州的戰事也停了下來。
打付走宦官之後,凌雲深居簡出,經常在臨時長安城的臨時府邸忙於公務。
一個月後,凌雲將滿寵和郭嘉叫到大堂。
一份經過凌雲深思熟慮擬訂的計劃擺在了二人面前。
計劃的內容大出二人意料之外,在這緊要關頭,凌雲做出的居然是裁軍計劃。
凌雲現有大軍近八十萬人,如果算上那些戰死的軍士,總數已經過百萬。軍隊數量龐大,雖然代表了凌雲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它的另一面卻是凌雲需要支付的天文數字般的開支。
八十萬大軍的日常開銷,服裝、糧食、軍餉,加到一起數量非常大。
還有戰死軍士的撫卹費用,這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凌雲的大軍雖然多,但其戰鬥力卻大大下降,下降到除了趙雲的鐵甲軍,其餘的軍隊和袁術、馬騰的軍隊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甚至一部分西涼軍還要比凌雲較弱的軍隊強悍一些。
這是軍隊的情況。
而凌雲經過連年征戰,拿下了廣大的土地,但土地雖然很多,卻沒能給凌雲提供充足的糧食。
因為在東漢時代,人口密度太小,甚至當初的幽州那麼稀少的人口,都比其他各州要多出許多。
後來攻下的各州,凌雲已經不需要去分那些大戶的土地,只把無主的土地給百姓耕種,也無法把土地利用到最大化。
距離城池較遠的地方,依然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閒置著,不能揮作用。
凌雲是從後世走過來的,深刻地知道寸土寸金,看著那些荒廢的土地,凌雲真有種吐血的衝動。
沒有辦法,漢朝的生產力低下,人均生產率太低,而人口又太少。
比如冀州,人口本來就不多,後期袁紹兵敗,大肆招軍,無論老幼,只要是男人都給弄去當兵。在做戰過程中,有些戰死了,有一些投降了凌雲。
接收降軍之後,凌雲用他們繼續作戰。這樣的戰鬥力自然無法揮出什麼強悍的威力,在接連的大戰中出現了大量的傷亡。
而他們的傷亡又直接浪費了凌雲大量的撫卹金。
說到底,就是不能打仗的人在軍中太多。而這些不能打仗的人卻能耕種,可以幹別的事情。
裁軍的事情凌雲早就有這個打算,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
軍隊臃腫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任由大軍如此展下去,凌雲很清醒地認識到,終會有一天,龐大的軍事開支要拖垮自己的經濟展。
而經濟被拖跨之後,又制約著軍事的展,也就是將制約著他一切的後續計劃。沒有了經濟的支援,他就不了糧餉,軍心就會不穩定。沒有了經濟的支援,就不能給陣亡的軍士放撫卹金,就會讓軍士有怨言,讓家屬有怨言。就會造成比經濟本身更嚴重的後果。所以裁軍行動勢在必行。
如今接到天子詔,凌雲剛好借這個實際展開裁軍行動。
有詔在,而他又幹著裁減軍隊的事,相信馬騰和袁紹肯定不會傻到在這個時候動進攻。在他們心裡,凌雲把兵全都給解散了才好。
當然了,凌雲也不怕他們動進攻,他們敢來,凌雲自然敢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