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9部分

魯ぐ病�

但被諸葛亮以“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拒絕了。

不能否認諸葛亮的軍事本領,未出茅廬三分天下是何等的戰略眼光,七擒孟獲,以弱蜀伐強魏打得魏國只有還手的力氣,這是何等驚豔的表現?但與他的戰略眼光相比,戰術天賦稍遜一籌,更比不上他治國的才能。

在他治理的蜀國幾十年裡,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多次伐魏,國家沒有拖累,百姓沒有抱怨,就憑藉這一點,恐怕蕭何都要向他讓上一籌,更加上他的品德,足以擠身中國名相前五位

但戰術上眼光確實差了,不錯是不錯,比李靖他們,最少差了從上海到北京這麼遠的距離。

這一次選擇武候有沒有錯?

錯了

當時魏延說:“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是不是這回事,現在回頭看,是這麼回事。子午道雖然奇險難行,可是魏延久鎮漢中,怎能對子午道不熟悉呢?就象王畫在鄯河,對洮州與渭州熟不熟悉?再說魏軍會不會設下伏兵?如果設下了,還真危險,許多地方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魏略》中卻清楚地記載了:始,國家(指曹魏)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因此,武候首次北伐帶著很大的隱蔽性與突然性,魏國在軍事物資上,甚至精神上都沒有一點準備,怎麼可能在幾百公里長人煙荒蕪、崇山峻嶺、長達幾百公里的山谷中留下一支伏兵?

其次夏候茂會不會逃走,或者反抗?同樣《魏略》中也記載了這個人物,曹操的女婿,可是一個典型無用的花花公子,魏延深知此人,故判斷他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

第三條沒有隴右的支援,就是奪下長安是不是孤軍守城?這也是諸葛亮伐魏取隴右的原因。此時趙雲、吳壹、馬岱等宿將尚在,如招撫關西胡羌為臂助。諸葛亮、魏延分別率領的主力與偏師會師於潼關,然後魏延配合諸葛亮奪取隴右,這樣八百里秦川,咸陽以西確實可以“一舉而定”。其實,魏延之謀是有先例的。楚漢時,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主力東出潼關,分軍越隴山與從漢中向祁山的支軍配合成鉗形攻勢取隴右。高祖還定三秦,一舉而攻克關中。魏延所出之謀,自韓信出漢中之策,而其勇猛又過於淮陰侯。

有如此猛將不用,卻用了劉備叮囑過不能大用的馬謖,求穩是對的,他身負一個國家的擔子,不得不小心謹慎。可是行軍作戰本來就是正奇相合,更何況蜀國也沒有魏國強大,根本沒有那種用大軍穩步進壓的本錢。

或者是不是穩?

魏延失敗了也不過是五千人,馬謖一敗是整整五萬人

就是魏延本人諸葛亮事後也沒有反思,臨死前還下了一道命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句自發不是讓蜀國殺掉魏延,只是說小心魏延。但正因為這句話,讓楊儀與魏延開始火拼,一文一武之才雙雙亡命,毀去了蜀國兩大棟樑之材。

但是不是謀反呢?後來無數人證明魏延確實沒有反意,他官爵在楊儀之上,也沒有必要服從楊儀指揮,燒棧道也只是為了自保,返回成都向後主奏報事情原委。但因為諸葛亮的暗示,連蔣琬董允都挑撥說魏延“疑反”。活活將一代名將害死了。後來《三國演義》再加了一把火,讓魏延在不知真相的人們心中幾百年都無法翻身。

其實說到底,魏延有才華,喜歡用奇兵,這讓諸葛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