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2部分

,陸家準備了除了傳統的蓮蓉月餅以外。家中還會必備幾樣東西:炒田螺、芋頭、柚子、菱角、石榴等食品,而在中秋吃的每樣東西。各自有段古。

中秋吃芋頭,老人家認為,吃芋頭寓意辟邪消災。吃芋頭的方法很簡單,把小芋頭煮熟了,剝皮吃即可;煮時也可放點鹽。

柚子外形渾圓象徵團圓之意;同時,“柚”與“佑”諧音,代表希望月亮護佑的美好意願,再加上中秋節前後又適逢盛產期,柚子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秋節的應節食物。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瓜果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

月餅的甜、荷藕的嫩、菱角的香,中秋節吃菱角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所以朱翠筠總在中秋節用菱角煲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鹹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後,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也可以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後剝殼當零食吃。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時最肥美。熟悉習俗的老人家說,中秋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月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啜,就是“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在香江過中秋,是時尚都會和傳統節慶奇妙的融合,處處充滿了驚喜!

璀璨的夜色,樹中秋的花燈與彩燈會的花燈交相輝映;繁華的鬧市裡,有逾百年傳統的火龍飛舞穿梭。在這個月圓人圓的佳節,親朋好友歡聚,熱熱鬧鬧的。這些熱鬧溫馨的活動,為不朽的傳統添上新意與活力,也帶來不一樣的道地中秋色彩。

舞火龍,是香江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

在銅鑼灣大坑一連三天的舞火龍活動,是每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儀式,遠近聞名。入夜後,區內村民一邊敲鈸打鼓,一邊舞動插滿線香的巨型龍珠,引領一條長67米的火龍在大坑一帶街道飛舞翻騰,令平日寧靜的小街巷,變得煙香繚繞、火光閃動、動感澎湃,簡直蔚為奇觀!

據說於1880年的中秋節前夕的一晚,颱風吹襲大坑村,有一條大蟒蛇吞食村裡的家畜,給村民合力打死於破屋內。翌日,颱風過後,大蟒蛇屍體失蹤,大坑村發生瘟疫,引致生命損失。

當時,有道士說此大蟒蛇原本是龍王之兒子,因此要降疫症懲罰該村,報復殺子之仇恨,而村中又有一位老翁,聲稱有神仙打救報夢,指海龍王最怕是火龍,火剋制水,所以在中秋節連續三晚,即是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三天舞火龍,就可解脫這場災難,當時居民為求消災解困,依照道士指引,以珍珠草織成長龍,並在龍身插滿線香,連續三晚燒鞭炮、舞火龍,之後災禍真的絕跡,並沿襲至今成為了香江的一項獨特風俗,名聲更流傳海外。(未完待續。。)

ps: 感謝淡雨思涵打賞的平安符!!謝謝支援!!

第202章 聚餐

火龍的製造:龍身用稻草紮成後來改用珍珠草;龍頭由藤條屈曲為骨架;龍牙以鋸齒的鐵片造成;雙眼睛是手電筒;舌頭是漆紅的木片。帶引舞龍的珠球是個沙田柚。舞龍時,全條龍身都插上火紅的香,在夜間舞動,點點星火,十分可觀。

從前,節日完畢後,習慣把火龍拋下銅鑼灣避風塘的海底,以示“龍歸滄海”,但後來為免汙染海水,於深夜用貨車送到焚化爐去,變作“飛龍在天”。

顧雅螺他們是最後一天去看舞火龍的,身上還買了許多的鞭炮。

這一天也達到了**:一條條的火龍走街串巷,給各家各戶帶來好運氣,然後聚集到鎮中心,集中舞蹈。不少慕名而來的看客,攜帶鞭炮等候火龍的到來。旁觀者用鞭炮往赤膊的舞龍者身上丟過去,鞭炮在年輕人的身上炸開。但是勇敢的舞龍者卻不在意,而且歡迎你這樣。